当下,扬中市三茅街道永勤村中央的荷花池畔生机盎然。数十名村民正忙着清理池底淤泥、栽种新荷,这座承载着村民记忆的老池塘,历经四个月的生态改造,正以“生态 + 文化 + 经济”的复合姿态焕新登场,成为永勤村和美乡村建设的“点睛之笔”。
生态打底:淤泥塘变身“会呼吸的生态系统”
此次改造以“生态优先”为核心理念,通过系统性治理重塑水生态。施工团队清淤疏浚30亩河道,以杉木桩护岸替代硬质水泥,既加固边坡又保留自然肌理,避免河道“沟渠化”;引入微生物制剂净化水质,投放鱼苗、螺蛳等构建“荷花—鱼类—微生物”共生链,实现水体自我净化,如今池水透明度可达1米。岸边移栽月季、紫薇,种植榉树、杨柳,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立体生态景观。“我们没搞大拆大建,而是让老池塘回归自然循环,现在蛙声蝉鸣又回来了。”村党委书记顾大军说。
文化铸魂:老池塘成为“会讲故事的客厅”
翻新后的荷花池不仅是生态地标,更化作乡村文化载体。彩虹步道沿池蜿蜒,文化墙绘满村民手绘的“心中的荷花池”,公告栏变身“村情微展厅”,动态展示乡风文明成果。池畔小屋改造的“文化客厅”里,村民围坐听讲座,或是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里既是文化驿站,更是邻里交流的 “精神客厅”。55岁的王桂英抚摸着池边护栏感慨:“荷花是咱们村的‘老伙伴’,现在它带着乡愁成了‘新名片’,孩子们回来都说认不出了!”
产业富民:小荷花孕育“全链条的经济圈”
生态与文化的双重赋能,让永勤村蹚出“荷花经济”新路径。池中除观赏性荷花外,套种莲蓬、莲藕等经济作物,待夏季花期,“接天莲叶”将成为网红打卡地;远期规划以荷花池为核心,串联周边稻田、果园,打造“春赏菜花、夏观荷花、秋摘硕果、冬品年俗”的四季田园综合体,开发采摘体验、农耕研学、水乡民宿等业态。“我们要让一池清水既润民心,更富乡亲。”顾大军描绘愿景:未来这里不仅是村民的“后花园”,更将成为城市游客的“诗与远方”。
全域提质:从“单点突破”到“美美与共”
永勤村的蜕变,正是扬中市三茅街道“点线面”协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缩影。在“点”上,聚焦特色资源打造如荷花池、滨江湿地等“一村一品”亮点;在“线”上,以滨江观光、水韵生态、产业振兴三大廊道串联散落明珠,形成“车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的乡村风景线;在“面”上,统筹环境整治与公共服务提升,拆除乱搭乱建,就地取材打造“一院一景”,建成15分钟生活服务圈,配套旅游公厕、电商驿站、特产展销中心;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机制,引入文旅企业共建运营,组建北部滨江党建联盟,让美丽乡村从“一时美”迈向“持续美”“共富美”。
漫步三茅街道,可见青砖黛瓦与碧波荷塘相映,产业园区与田园风光共生。这里的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翼,让每个村落既保留“记得住的乡愁”,更孕育“看得见的希望”。从一处池塘的蝶变,到全域图景的铺展,三茅街道正书写着“和美乡村”的新时代答卷——水清岸绿中,乡村与城市各美其美;产业兴旺处,村民与游客美美与共。(蒋丽 马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