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4月9日电(虞启忠)近年来,江苏省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转变,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和智慧赋能,构建“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多元解纷新格局。目前全省95个县(市、区)综治中心已全部建成投用,矛盾纠纷化解实现群众“最多跑一地”,为“平安江苏”建设筑牢根基。

  集成化布局:构建多元解纷矩阵

  在苏州市相城区综治中心,5100平方米的办公区内,设置了联合接访、综合调解、诉讼服务和综合指挥等功能区。“来访群众首先在导服台进行咨询分流,刷身份证取号后进入等候区,诉求在闭环中流转,杜绝部门推诿,确保及时妥善解决。”据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中心整合27个部门、18名专职调解员及6家社会化调解组织,形成多元多维的调解“资源池”,2024年线下受理事项3.9万余件,办结率达99.88%,劳动仲裁案前调解成功率提升至31%。

  宿迁市宿城区综治中心导服台

  这种“物理整合+化学聚合”模式在全省推广。宿迁市宿城区综治中心整合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矛盾调处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等9个中心“整建制”入驻,教育局、建设局、人社局等16个部门派员常驻,其他区直部门随驻。融合群众接访、纠纷调解、法律服务、诉讼服务等职能,衔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裁决、复议、诉讼等解纷措施,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现在群众九成以上矛盾纠纷可在中心内化解。”宿城区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姜振涛表示,下一步将聚力把综治中心打造成群众诉求解决的“终点站”,让群众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说法”成为现实图景。

 数智化赋能:提升风险预警效能

  常熟市综治中心依托“数字门牌”系统与公安接警平台、网格化平台无缝对接,实现劳资纠纷、消费纠纷等20种非警务类纠纷“即时感知、智能分拨”。数据显示,该中心通过“纠纷前哨”工程,累计流转工单24995件,化解22719件,化解率达90.9%。相城区依托综治中心“数字驾驶舱”,打造16个跨部门“一件事”应用场景,线上平台全年办结133.6万件,推动物业纠纷等高频问题从“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的治理升级。

  泰州市海陵区综治中心指挥调度室

  泰州市海陵区综治中心创新建立“云调解”平台,联动16个行业调解组织、12个行政调解机构及152个基层调解站点,实现纠纷调处“一屏全览”“实时点调”。通过AI识别、高空鹰眼等技术捕捉风险苗头,该区风险处置效率提升50%以上。“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真正实现了智慧治理。”海陵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专业化攻坚:破解重点领域难题

  针对房地产“保交楼”难题,泰兴市综治中心成立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专项专班,积极推动停工项目全面复工,累计为1079户业主办理产权登记。宿城区建立“领导包案+多元联调”机制,区领导包案处置疑难复杂矛盾纠纷237批次,化解率达97.6%。相城区综治中心实行“1+1+1+N”指挥长制度,区四套班子领导和法检两长轮值处置群体性、跨领域事件;常熟市综治中心引入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对重大积案实施“专科诊疗”。

  苏州市相城区综治中心轮值主任室

  各地注重以个案推动系统治理。相城区综治中心通过物业纠纷调解工作站制定考评办法,推动行业规范;宿城区综治中心针对群体性欠薪纠纷开展专项整治,形成“调解一案、规范一行”示范效应。“我们既要化解存量矛盾,更要通过机制建设遏制矛盾增量。”宿迁市泗阳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朱先旺强调。

  社会化参与:凝聚基层共治合力

  常熟莫城街道综治中心设立“直播产业服务”窗口,联合电商协会累计化解涉直播纠纷30起;东南街道综治中心组建“乡音调解队”,年均调处矛盾65件。海陵区综治中心推行“能人揭榜”制度,吸引律师、老干部、网络大V等社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去年解决网络诉求800余条。数据显示,江苏多地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超98%,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

  泰州市海陵区综治中心调解室

  “综治中心已日益成为基层解决群众诉求的‘民心工程’。”江苏省委政法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全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