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满怀期待的周某夫妇与某装饰公司签订全屋定制合同,约定90天完工。然而工期届满后,新房仍是毛坯模样,定制柜体毫无踪影,水电改造等工程全面停滞。春节前入住新居的愿景化为泡影,这对年轻夫妻在空荡的新房里急得直跺脚。随后周某三次找商家负责人约定装修事宜都被各种理由搪塞,几近崩溃。

  “这个案件有调解基础,多调几次不算什么,关键是要找到双方都接受的方案,让纠纷止步于调解室。”当案件转到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与法同行”政协委员工作室时,区政协委员陆呈虹敏锐捕捉到转机。

  这已是陆呈虹第三次调解该案,她反复梳理着调解方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双方诉求。商家负责人迟迟未到,让周某夫妇更加焦躁。

  “先喝口水,前两次调解他都如约到场,这次应该是有特殊情况。”陆呈虹温声安抚,指尖已在手机通讯录快速滑动。

  已近正午,被告负责人终于匆匆赶到。该案的关键矛盾是:装饰公司因经营困境已闭店,但前期确已支付部分材料款;业主虽愤懑仍盼早日拿回余款重启装修。

  “现有证据显示,厂家已确认完成60%柜体定制。根据民法典第580条,合同解除不影响已履行部分的结算。”陆呈虹将第三方凭证推至双方眼前,左手轻点计算器列出明细,右手翻动着前几次调解记录。

  三次调解,近十五小时的耐心磋商渐显成效。周某夫妇态度松动:“只要确定已下单的柜体,我们愿意等材料到位。”被告也诚恳致歉:“公司经营困难是事实,但绝不会逃避债务。”最终,在陆呈虹见证下,双方就已完成工程量达成折中方案,当场签署调解协议。

  这起纠纷的化解正是崇川法院与区政协共建“与法同行”政协委员工作室的生动展现。自2024年底成立以来,28名政协委员累计调解104起纠纷,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个“十五小时”的坚持,是法理与情理的反复权衡,更是政协委员们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坚冰的生动写照。(蒋瑜妹 严晗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