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留市井烟火气、引入新科技业态,打造城市更新“可生长”样本——
南京门西:“不一样的老城南”
俯瞰建设中的门西数字生活街区。 赵亚玲 摄
凤凰台、长干里、凤游寺,这些与李白有关的地名,都在南京老城南的门西地区,被南京人视为“南京的根”。
南京老城南以中华门瓮城为中心轴线划分为门东、门西。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早在2013年建成开放,如今日均客流量达数十万人。近年来,门西地区也没有停下更新的脚步,2016年5月,愚园完成修复建设并开放;2018年,由旧厂房改造而来的悦动·新门西产业园全新亮相;门西数字生活街区在经历空间重塑之后,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建成。未来,新门西将如何呈现“不一样的老城南”?
宜古宜今,“缝合”历史和未来
4月的南京,春风拂面,记者驱车从车水马龙的集庆门大街拐入凤游寺路,耳边便突然安静下来。狭长的街巷、高大的法桐、老厂房的青砖外墙,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凤游寺路西侧,是由老厂房更新而来的“城市硅巷”新兴产业载体——悦动·新门西园区。东侧是一大片在建工地,透过高高的围墙,可以窥见里面颇具特色的建筑雏形——高大的建筑结构、青灰色的斜坡屋顶、浓郁古韵的钢制框架。这里,是正在打造的新门西“2.0版”——门西数字生活街区。
从项目部的沙盘可以看到街区完整格局——从规模上看,与悦动·新门西相当,占地8万平方米;从位置上看,与明城墙有更长的接触面,10栋建筑中有2栋依城墙而建;从风格上看,兼具工业厂房与老城南民居的风格。街区的青色屋面、灰色地面,主色调与城墙相呼应。
这个街区还有很多别具一格之处。例如,总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地上建筑仅有7.1万平方米,比占地面积还小!而地下建筑却有9.6万平方米,其中近8万平方米是地下车库。街区打造大量下沉式广场,虽地上建筑最高仅3层,但也营造出错落有致的立体空间。街区还完整保留“唐代工字殿”基址、古窑址和多处老民居,通过巧妙设计令其完全融入街区。
主设计师张应鹏告诉记者,门西数字生活街区的设计思路是依托南京历史文化底蕴,以明城墙、愚园等为根基,围绕中华门轴线构建“老门东—老门西”文化双核联动格局,重塑城南历史城区的空间叙事,将旅游文化景区、产业园区与城市街区有机交织,保留“唐代工字殿”基址、古窑址等历史痕迹,集合多样化艺术展示形式,未来植入数字艺术馆、AI文创实验室等科技业态,最终形成“宜古宜今”的立体硅巷,成为缝合南京历史记忆与未来创新的空间纽带。
重塑空间,构建多维体验网络
虽然同为“城市硅巷”园区,门西数字生活街区与一街之隔的悦动·新门西却采用截然不同的城市更新方式。
悦动·新门西改造之前是南京印染厂、南京第一棉纺厂的旧厂房,园区全部利用旧厂房改造而来。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秦淮分局局长、秦淮区城市更新办常务副主任李建波告诉记者,门西数字生活街区的规划设计思路,是在建筑肌理上基于现状,在荷花塘“小体量”和悦动·新门西厂房“大体量”之间形成一个过渡,并确保城墙高视点的可观性。在规划功能上,为整个门西地区作配套和城市硅巷产业导入,引导与门东文化娱乐实现功能互补。
“我们追求的应该是从更新到‘更’新,通过设计展现一种新生活方式。”张应鹏说。街区将集合科技办公、遗址保护、展览、商业、餐饮等多种功能。
经过3年多的建设,如今门西数字生活街区地上主体结构全部完工,地下空间施工完成95%。记者漫步其中,感受到街区古今交融的鲜明特点与独特魅力。
街区建筑就像“超大码”民居,10栋建筑全部采用钢木结构,以三开间、五开间传统民居模式打造。钢木混合结构坡屋顶,既以轻盈钢结构适应新型产业园的大尺度空间需求,又以木构质感与坡顶韵律呼应周边传统街巷肌理。
街区内部街巷与老城街巷相互贯通,建筑群与周边古建筑风格统一,地上两到三层通过连廊串联,形成低密度园林式街区。
在园区里散步趣味感十足。地面、公共空间的墙面、楼梯等全部采用“清水泥”,原始而朴素的材料却呈现出现代艺术范。记者沿着水泥灰路面前行,一会儿进入二楼连廊,转而登上另一栋建筑的屋顶观景平台,随即顺着楼梯下行,来到下沉式庭院。庭院中又有多处上行通道,四通八达。张应鹏说,门西数字生活街区空间规划以“漫游动线”为核心,通过地上退台、连廊、屋顶观景平台与地下环游动线空间,构建“城墙俯瞰—街巷穿行—庭院驻足—地下探索”多维体验网络,实现历史场景与数字技术的沉浸交互。
融入生活,打造“活化”利用样本
与老门东热闹的商业氛围不同,门西至今保留着老南京的市井烟火气。
清代以后的门西,是“达官之悠居、文人之雅居、百姓之乐居”的胜地,这里不仅有密集的民居、大户人家的宅院、瓦官寺等文化地标,还曾是老南京手工业的繁盛地,也是南京纺织工业的发轫地。
如今的门西片区,西、南侧为明城墙,东至鸣羊街、北至集庆路,包含悦动·新门西、门西数字生活街区、愚园、鸣羊街历史文化街区、凤凰台地块、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有民居、有园林、有古寺、有工业遗存、有古街巷,空间肌理承载着六朝至当代的层积历史。李建波说,门西地区是不断演化和叠加的,在对其因地制宜制定更新方案时,一个核心思路是要延续历史传承而来的城市格局。
门西数字生活街区巧妙地将周边的园林、民居、城墙等珍贵的城市界面融入其中。站在街区中向东北方向望去,愚园的八角亭成为绝佳的背景画面。街区的屋顶休闲平台上可观赏城墙。未来,坐在休闲椅上一边品着咖啡一边眺望城墙,那又将是一幅古今交融的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街区还设计大量“非功能空间”:宽阔的地面长廊、屋顶共享绿植空间、平坦的坡道、开放式街巷等。这些空间未来不会为街区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但这种空间的留白,却可能成为人们来街区的理由。现场施工负责人茅松说,充满艺术气息的地面长廊或将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打卡点。
这种设计思路也贯穿在整个门西地区的更新中。李建波说,城墙沿线打造了步道、绿地和机动车道,相对来说机动车道较为狭窄,行驶其中并不十分舒适。这是在对门西地区的保护和发展中做的取舍,把文化保护和展示放在第一位。把更多的空间让渡给绿地和步道,让人们更近距离体验和感受城墙。“我们希望城墙不仅仅是一个文保单位,还能融入现代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文物活化利用。”
门西数字生活街区建成开放后将不设围墙,成为串联起周边新旧建筑的多功能复合空间。李建波认为,城市更新的目的应该是让老厂房、老民居、老街巷和城市一起“生长”,而不是凝固在历史的一个时间点上。他畅想,门西数字生活街区基于历史和现状,能“长”出更多科技企业、数字场景、多元业态,为城市更新提供新的成功样本。(刘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