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十八届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总决赛举行 ——
喜看少年笔尖流淌的诗行
春色如墨,洇染陶都。竹海翻涌绿浪,陶器静默生光,而比这更动人的,是少年笔尖流淌的诗行。4月13日,第十八届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总决赛颁奖典礼在宜兴举行。
诗歌从来不是无用之学。江苏省教育学会校园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姚卫伟说,伴随时代育人要求转变,赛事的命题导向也在发生深刻转变——从知识考察走向能力锻造,从机械记忆升维至素养考核,从课本课堂拓展到生活实践。此外,赛事命题紧扣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只有捕捉社会热点,让诗歌创作对接年轻人的兴奋点,千年诗韵才能焕发时代光彩。”姚卫伟说。
“仅在象牙塔或学术圈内谈论诗歌,我觉得是不够的。诗歌应该和社会各个层面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为大局服务。”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诗人王山说,持之以恒办赛最终的目的,恰恰在于以赛为媒,促进更多人开启“诗意人生”。
“在DeepSeek、ChatGPT等人工智能应用软件飞速发展、不断涌现的时代,古诗词教育应该从什么角度深入,才能使得诗词与人工智能更好地结合?”有学生现场提问。
“人工智能是很多青少年写作时参考的工具,但鲜明的AI味显然与诗歌创作的格调不搭。”决赛特等奖获得者、江苏省盱眙中学高一学生王顺平,曾将学校要求大家写诗的“指令”交给AI,结果反馈的诗歌标题是《17岁教室门后的暗物质》。“显然,人工智能在追求怎样表达上听起来更‘高级’,但最终呈现效果反倒让人不明所以,难以共情。”
决赛特等奖获得者、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徐紫璇的创作感悟,折射出诗歌教育的本质:“诗意藏在平凡的细处,需要像贝壳孕育珍珠般反复打磨”。她将蜜蜂采蜜想象成“提着蜜罐的快递员”,把番茄炒蛋比作“夕阳掉进锅里的金色浪花”,这些充满童趣的比喻,正是想象力破土而出的模样。
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焦伟说,在“竞赛育人,立德树人”的理念引领与鲜明导向下,创新竞赛方式,并通过诗歌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校把诗歌竞赛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结合起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诗歌便不再是语文课堂的点缀,而是滋养多元思维的沃土。(李睿哲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