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连云港市海州区洪门街道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为抓手,整合资源、建强队伍、完善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破题”转变,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
聚焦法治化建设,打造矛盾纠纷化解“主阵地”。洪门街道坚持将法治思维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构建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一是推动流程法治化。制定《街道基层治理服务中心工作规范》,明确受理、分流、调处、回访等环节的权责清单,配套出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流程图》《初信初访闭环管理机制》等6项制度,确保“事事有程序、件件有依据”。设立“洪管家”调解室和服务热线,2024年以来,累计受理群众诉求632件,按期办结率100%,初信初访一次性化解率达98.16%。二是强化调解专业化。实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站办结”模式,整合公安、司法、信访等6个部门常驻中心,引入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轮值,打造“五室十员”调解团队。三是坚持服务精细化。建立快速处置协同机制,针对民生类、群体类诉求,采取优先受理、优先研判处置的方式,及时回应民声,确保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处理到位。探索“大数据+网格化”治理模式,打通12345热线、阳光信访、矛盾调解和网格治理信息数据,建立矛盾纠纷预警分析模型,及时发现处置化解各类矛盾风险。2024年以来,通过预警提前介入处置群众诉求33件,化解矛盾纠纷12起。
聚力多元协同,构建矛盾调处“共同体”。街道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理念,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化解合力。一是凝聚合力破难题。建立街道领导班子“包案清单”,对土地流转承包、宅基地管理、问题楼盘等复杂矛盾实行“一案一专班”,组织协调条线部门按需参与调解,推进风险隐患联治、重点人员联控、突出事件联处、业务工作联动,千方百计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二是社会力量齐参与。组建“乡贤调解团”“法律明白人”等志愿队伍,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顾问、退休干部等16人加入调解网络。通过提供专业精准的调解服务,让“有矛盾、找矛调”逐步成为辖区居民共识。三是多级联动强根基。以单元网格为“前哨”,密切关注网格内动态,主动采集上报矛盾信息。2024年以来,通过网格员排查上报矛盾隐患324件,化解率超95%;以村级网络为“纽带”,各村社推行“周五调解日”制度,就地化解纠纷217起;以街道中心为“枢纽”,对重大矛盾实行“部门会商+律师介入+心理疏导”联调机制,成功化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5起。
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基层善治“新路径”。洪门街道以机制创新激发治理效能,打造“洪管家”多元解纷品牌,推动基层治理更有力度、温度和深度。一是推行“春风化雨五心”工作法。以“热心接待、耐心倾听、细心研判、诚心调解、舒心反馈”为工作标准,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极大提升了矛盾调解成功率。2024年以来,累计化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小事”129件。二是整合基层法治资源多元共治。强化法治赋能,建立“两长一顾问”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由政法委员统筹协调,司法所指导调解流程,派出所长负责风险防控,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援助,实现重大矛盾就地化解率提升27%。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下沉,组建普法联络员队伍,开展常态化普法活动,年均服务群众超5万人次,推动法治服务覆盖“最后一公里”。三是推深做实网格化基层治理。开展“党群连心·网格走亲”敲门行动,发动网格员、基层民警、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参与各类矛盾隐患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拓展挖掘基层网格阵地资源,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未成年人保护站、暖心驿站、小院议事厅、乐龄服务馆、新业态服务站等特色服务阵地,及时了解群众关心关切和急难愁盼问题,增强对矛盾纠纷发现、吸附和化解能力。
洪门街道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通过法治化、专业化、制度化手段,走出一条“资源整合在基层、力量下沉到一线、矛盾化解于萌芽”的治理新路。下一步,街道将持续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推动基层治理从“盆景”变“风景”,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贡献更多实践经验。(刘静 张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