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文艺名家晋京——罗周编剧作品展演系列活动亮相北京

  艺随时代,文脉传承有新声

《六道图》剧照。

《六道图》演出结束后,主创人员分享创作感悟。 (主办方供图)

  4月13日晚,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内丝竹袅袅,余音绕梁。作为江苏文艺名家晋京——罗周编剧作品展演系列活动的首场演出,昆剧《六道图》精彩亮相。本次活动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旅厅、江苏省文联主办,在为期9天的展演中,将呈现6部由罗周编剧的优秀作品,开启跨越剧种、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戏剧对话,让首都观众一睹江苏文艺的创作成果。

  一桌二椅四梅花:

  昆剧《六道图》惊艳亮相

  “江苏紫金文化奖”是以江苏省委、省政府名义表彰的江苏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最高荣誉奖项,自2013年首届表彰以来,先后共有43位文艺名家获此殊荣。为进一步扩大文艺名家影响,近年来,江苏为“江苏紫金文化奖”获得者举办晋京展览展演等系列活动,宣传推介江苏各艺术领域名家名作,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罗周现为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作为第四届“江苏紫金文化奖”获得者,罗周的创作广泛涉及京剧、昆曲、锡剧、扬剧、黄梅戏、越剧、汉剧、楚剧、粤剧、秦腔等众多剧种……她将江苏地域文化基因融入戏剧创作,助力激活昆曲、扬剧、越剧等传统剧种的当代生命力。

  首场亮相的昆剧《六道图》,集结了3个剧种的四朵“梅花”,生动展现了画圣吴道子创作惊世之作《六道图》的心路历程。舞台上,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石小梅携手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李政成,共同塑造了吴道子与卢罂公这样一对鲜活独特的师徒形象,丝丝入扣、一波三折的剧情,为首都观众带来了别样的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整场演出中,施夏明、李晓旭这两朵“梅花”,仅仅是在台上担任检场,这正是江苏戏曲界的“一棵菜”精神体现。罗周说:“我们不只是带来了江苏的舞台艺术,更是展示了江苏戏曲人精诚合作、共同前行的状态。我们不同剧种之间在不断跨界学习、不断进步,向着更高的艺术高峰攀登。”

  演出结束后举行的见面会,再次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罗周、石小梅、李政成、李晓旭、施夏明、周鑫等纷纷登台,与观众分享创作感悟与演出心得,真挚的交流获得台下阵阵掌声。

  今年已76岁高龄的石小梅,登台亮相,牵动着戏迷的心。演出结束后,她感慨地说:“在演出中,我自己深感吴道子追求艺术的那份执着。这些年,正是由于所有昆曲人的执着坚守,现在我们看到剧场里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了,这是让人最欣慰的。”

  台上的精彩演绎,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特地前来现场观演的北京大学学生关文征说:“从昆曲里看吴道子,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吴带当风’的绘画艺术在昆曲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外地赶赴现场观剧的昆曲粉丝宋隐迢说,自己喜欢昆曲的象征手法,从这部剧中,看到了石小梅老师所饰演的吴道子对于艺术的不懈追求。

  演出现场反响热烈,面对爱戏懂戏的观众,李政成深为感动。在他看来,这部《六道图》既有回归传统的一面,呈现了昆曲“一桌两椅”传统形式,也有创新的一面,自己作为扬剧演员来跨界昆曲,是一种新鲜尝试。

  六大剧目轮番演绎:

  跨越时空的戏剧对话

  本次展演活动,以六大剧目展演进行跨越时空的戏剧对话。除了昆剧《六道图》之外,扬剧《郑板桥》、闽剧《幻戏图》、秦腔《无字碑》分别于4月14日、17日、20日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昆剧《世说新语》4月16日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上演,越剧《织造府》4月21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同时,还将举行罗周编剧作品研讨会,推动戏剧理论体系的深化。

  此次晋京展演,既是对罗周个人艺术成就的集中呈现,也是一次江苏文艺成果的生动展示。

  扬剧《郑板桥》曾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剧以郑板桥中年、暮年两度客居扬州为核心内容,演绎了上下两本,其间又以他山东放粮为楔子,结构全局,形成了时空交错的框架。谈到这部戏,罗周回忆:“《郑板桥》首演已经非常精彩了,但我还是邀请了李政成老师和其他专家,在大屏上从头播放了一遍《郑板桥》,又找出30多个细小的修改点,再一点一点地去打磨提升。”

  近年来,南京市越剧团创新打造了“金陵三部曲”《乌衣巷》《凤凰台》《织造府》,引来多方关注。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李晓旭说,各级平台给予了青年演员许多机会。过去自己在排练场上,不间断地跑圆场,传承着老师们以前演的剧目。而参演越剧“金陵三部曲”,则让她得以遇见王徽之、王献之,遇见李白,遇见曹雪芹、贾宝玉,让自己的创作当中多了不一样的色彩。“即将在北京上演的《织造府》,由我们南京市越剧团的第五代演员演绎。相信18岁的她们,会让大家感受到青春洋溢的《红楼梦》。”

  昆剧《世说新语》以魏晋时期名人轶事为蓝本,将传统昆曲艺术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目前已推出多个系列共13折剧目。罗周表示:“昆剧《世说新语》是我们在当下舞台上从未有过的新传奇。它最终将达到24到28折的体量,这不仅是一个很大的创作工程,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和业内的热烈期待。我们希望将这部作品带到北京,与观众共同分享。”

  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施夏明说,这次展演集中体现了近年来江苏创作的文艺作品,尤其是戏曲作品当中一些代表性的创新剧目,涵盖了多个剧种门类,甚至还有省外的一些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作品,集中体现了江苏文艺的不断发展。“这当中,离不开以罗周老师为代表的艺术家所提供的高质量剧本,助力了江苏戏曲的发展。”

  解析创作密码:

  扎根传统的创新基因

  作为江苏引进的文艺人才,罗周2007年从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原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工作,成为一名职业编剧。从27岁写到如今的44岁,她编剧的作品三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六获田汉戏剧奖剧本奖,并获国家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

  回顾这18年来创作的100多部戏剧作品,罗周坦言:“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正是因为有这100多次与院团合作并走上舞台检验的机会,我才能始终在学习、在前行、在攀登。”

  近年来,江苏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建优建强江苏戏曲人才队伍,推动构建以紫金文艺名家为引领、文艺英才为中坚、文艺优青为支撑的“金字塔”形人才体系,分层分类制定培养计划。不仅赋能文艺名家,更培育青年领军人才,为青年演员量身打造发展路径,为优秀戏曲人才压担子、搭梯子,推动他们走上舞台、走到前台。

  作为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不仅承担着个人剧目创作的任务,她还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人才队伍的培养上,“我省有一支稳定的50人以上的中青年剧本创作队伍。我们致力于凝聚、提升这支队伍,既有常规性的培训,也有实践中的指导。这样一支生气勃勃的力量,使得我们的剧本创作、剧目生产能够持续发展。”

  “编剧要有耐得住孤寂的决心和定力。戏剧创作,必须与广大受众产生心灵的共鸣。我们不是为个人演出,而是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演给当下,也演给未来。”罗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