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通州拥有大型水培育苗基地近10个,辐射面积30万亩次——

  本土良种育新机

  “我种的菜苗都是从极菜公司购买的,有4年了。”4月13日中午,通州区东社镇杨港社区的蔬菜种植户宋保全驾驶着他的小三轮,熟门熟路地来到南通极菜农业科技公司购买种苗。这位来自河南的种植户共承包了24亩土地,他说,尽管相较于其他公司,极菜的价格稍高,但其种苗抗病性强、长势好,最终选择这里作为种苗长期供应基地。

  破局之路 集中育苗

  通州是农业大区,以往辖区的育苗大多由蔬菜种植户散播种植或依赖外购,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限制了叶菜类规模化发展。随着新农人意识的崛起,通州开始探索种苗自主创新和本地化培育的道路。

  通州区作栽站站长吴永军介绍,目前辖区已拥有大型水培育苗基地近10个,辐射面积达到30万亩次,是长三角地区水培育苗面积最大的基地。“这些基地不仅为通州的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种苗保障,更保证了全市菜篮子的稳定供应。”

  在南通极菜农业科技公司的育苗基地,一排排大棚内生菜苗整齐排列,生机勃勃。“我们采用的是无土有机质静态水培育苗技术。”公司负责人韦伟介绍,自己2013年开始种植蔬菜,2021年起放弃传统的土培育苗方式开始尝试有机质静态水培,并且边种边进行技术改良。

  现在极菜公司穴盘播种采用全自动流水线,摆盘、培土、撒种、装盘一气呵成,且育苗使用“量身定制”的有机质营养水。“这种有机质水培育苗技术,培育出的菜苗不仅品质好,而且产量高。我们的菜苗移栽后产量比之前提高了至少30%,并且种植周期缩短,能提早上市,每年至少可以多产1~2茬叶菜。”韦伟介绍。

  科技赋能 智慧育种

  在通州区的芦笋种植领域,同样上演着一场农业科技革命。芦笋作为一种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的多年生植物,一次种植可以连续收获十几年,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然而,国内市面上全雄品种的芦笋种子都是进口的,价格是普通种子的10倍。为了打破这一困境,通州区的芦笋种植大户姜朝晖与北京农林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教授长期合作,开始了芦笋“超雄株”的培育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去年成功培育出了国内首批芦笋“超雄株”。“全雄品种的芦笋比雌雄混杂品种的产量要增加30%,品质和抗病性也更好。”姜朝晖介绍,目前自己正通过杂交授粉,搭配了85个组合,尝试“全雄品种”芦笋的育种。

  为了进一步提升芦笋育种水平,通州通过种业振兴项目,在东社镇投资约500万元建设了芦笋组培、育苗中心。新建了25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和200平方米的芦笋组培中心,配套有智能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设施。这些高科技设施的运用,进一步推动了芦笋育种工作的智能化、精准化,为通州的芦笋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辐射效应 市场更大

  4月初,御润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王竹青在网络平台上意外地接到了一个来自孟加拉国的订单,对方希望购买他的葡萄树苗。这一消息不仅让王竹青感到惊喜,更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葡萄苗木业务已经跨出国门,开始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

  王竹青是2013年开始种植葡萄的,十多年的种植经验让他多次获得全国优质鲜食葡萄金奖。随着种植经验的不断丰富,王竹青对葡萄育种、育苗开始有了新的想法。2023年6月,通过区组织部人才引进项目,王竹青引进了浙江农科院博士程建徽,并合资成立了南通青哥葡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专注于葡萄种苗的育种工作。“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成功获取2个专利、培育了100多个品系。”王竹青介绍。

  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成功后产生的经济价值是普通种植无法比拟。吴永军表示,种苗的自主创新与本土化培育,除了可以提升辖区种苗质量,还能产生显著的辐射效应。“我们将继续鼓励更多新农人投身农业育种工作,推动辖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希望通过通州实践‘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本土良种’,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种业振兴样本。”(黄艳鸣 任溢斌 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