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组建科技金融“军师联盟”——
“策”引金融资本 陪伴企业成长
14日,南通国际会议中心气氛热烈,一场聚焦科技金融改革的大会在此举行。南通科技金融联盟首届成员充分发挥“参谋智库”作用,以系统性重构南通金融生态的切实行动,为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开辟全新路径。
破局
打破壁垒,构建协同网络
“科技型企业融资难,根源在于传统金融思维与科创规律不相匹配。”副市长于立忠在致辞中的精准论断,直击科技金融领域的深层矛盾。
为突破这一困境,2024年11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科技金融联盟。首批便汇聚了67家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机构,目标明确——协同服务科技创新。
短短5个月,联盟成员迅速扩容至114家,南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市征信公司等重要机构纷纷加入。以“跨界合作”为有力纽带,我市成功将分散的金融资源整合为一条高效的“股贷债保”联动服务链。正如人民银行南通市分行行长王伟所言:“我们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化学反应,要将分散的金融要素重组为共生型生态。”
针对科技型企业普遍面临的“无抵押、缺担保”痛点,人民银行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指导市征信公司精心开发“通科贷”信用评估系统。该系统从科技属性、创新能力、未来成长等维度对存量科技型企业进行精准“信用画像”,初步解决银行机构不愿贷、不敢贷、不会贷的难题。
“这一系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直观、可靠的决策依据。”人民银行南通市分行副行长沈莲表示,“今年,该系统将在联盟成员中全面推广应用。”
攻坚
直面难题,疏通融资堵点
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常常深陷研发投入高、市场验证难的困境。为此,市财政局设立产业、创新两大母基金,并联合中金资本、招商资本等知名机构,成立了95支政府投资基金,形成规模达1200亿元的强大资本集群。针对重大科创项目,采取“拨投股”组合支持模式——在企业发展的初期,给予研发补贴助力其技术攻关;待项目成熟后,转为股权投资,深度参与企业发展。
目前,已有66家企业通过这一创新模式获得贴息贷款3.3亿元,平均利率成功降至3.13%,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针对专利“沉睡”在文件柜的现状,联盟积极推动广发证券与成员银行展开合作,充分借鉴南京、苏州等地“银证联动”开展的知识产权证券化先进经验,精心筹备南通首单产品。此举措旨在打通“技术成果—资本转化—研发再投入”的完整闭环。南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高江宁表示:“这是南通科技金融改革的关键突破,将使企业的技术家底真正转变为融资的有力筹码。”
金融反哺科技创新,亟须匹配投贷联动、投债联动、投保联动等创新产品。上周,南京银行南通分行启动“投贷联动”园区赛,设立3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对符合条件的参赛企业给予信用贷款额度、LPR基点优惠、直接权益等组合扶持。
“银行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债权人,通过股权投资,我们能够与企业共享成长红利。”该行负责人、联盟理事长贾宇称,这不仅有效缓解了企业的短期资金压力,更强化了银企之间的长期利益绑定。
突围
生态构建,开辟服务新局
活动现场,市科技金融联盟与南京证券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共建学术交流平台、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合作内容。研究领域聚焦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南京证券副总裁蒋晓刚指出:“培养既懂技术又精通金融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合作的重点方向。”
深挖区域协同潜力,南通展现出开放、学习的胸怀:学习上海科创金融联盟与市融资担保中心“新动力贷”的联合贷款模式,借鉴深圳对高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推出“腾飞贷”的股贷闭环设计,引入长三角国创中心资源……这一务实态度已见成效——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32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去年以来,多地政府投资基金探索,延长基金续存期,更好地从早、从小、从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我市也通过出台“基金发展16条政策”,大力培育“耐心资本”“大胆资本”,推动紫琅湖、宝月湖两大基金集聚区和南通金融小镇建设,积极打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科创投资环境。这种“长期陪伴”的发展导向,与全市“三年培育计划”紧密呼应——目标直指到2027年培育出3家千亿级科技领军企业。
成立联盟只是起点,真正的考验在于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于立忠指出,当前仍需克服和解决县域风险分担不均、科技支行转型滞后、专业服务能力短板等三大短板。唯其如此,才能让科技金融真正成为南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蒋晓东 张水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