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及辖区国庆村“牵手”南通粮仓——

  盘活土地兴产业 特色种植促增收

  4月的春风孕育着美好与希望。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碳素路两边的麦田一片翠绿、摇曳身姿;国庆村红色农场内,近5亩的“白美人”进口鲜食玉米种子已经种下,在南通粮食集团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村民们正忙着田间管理……

  去年,随着天生港镇街道与南通粮食集团开展农耕合作,该街道4300多亩的闲置地块全部变成了标准化农田。今年,国庆村与南通粮食集团试点在红色农场共建高附加值农作物试验基地,实现了合作方式的进一步深化。此举不仅助力南通粮食集团的粮食种植板块业务发展,更以土地租金、聘请剩余劳动力等方式,促进了街村振兴、农户增收。

  街企合作

  闲置土地变废为宝

  天生港镇街道,地处南通主城崇川的西北角。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里不少农房进行了拆迁,加上原有的一些预留土地,闲置了4300多亩未开发地块。

  “以我们村为例,共有800多亩的闲置地块,虽然拆迁了,但村民对土地的眷恋深厚,不少村民在边角料地偷偷种植菜品,更有人把闲置地块当成了垃圾场,肆意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国庆村党委书记顾雅萍透露,为此,村里专门聘请了土管员进行日常巡查,开展整治,一年下来,人工费加整治费,要数万元。

  土地的闲置,管理费用节节高,让天生港镇街道意识到:必须有效利用起来。

  去年,天生港镇街道对这些闲置地块进行了耕地整治,并与国企——南通粮食集团开展农耕合作。

  “南通粮食集团作为南通的粮仓,不仅从事粮食贸易,也有着农作物种植的业务。近年来,随着集团业务规模的拓展,急需寻求更多可种植土地。”南通粮食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刘海兵介绍,集团租赁了街道所有的闲置土地,通过平整土地、完善沟渠配套,让小田变大田,更加适合机械化、规模化种植。

  去年6月,南通粮食集团通过边平整边试点种植了南农万建民院士团队的“宁香粳9号”水稻,在10月丰收后,又接茬种植了低筋小麦,“目前小麦正在拔节孕穗期,预计5月底将进入丰收季”。

  天生港镇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朱宏智透露,与南通粮食集团的合作,不仅解决了闲置地块的乱堆乱种问题,改善了区域环境,更以土地租金的方式实现了集体资产的增收。“一年下来,土地租金可达200万元。”

  村企共建

  特色种植“生金”探索

  天生港镇街道与南通粮食集团的土地承租合作模式,令辖区不少的村(社区)看到了发展新路径。

  国庆村有一块近10亩的红色农场,是村委多年前打造的集学习教育、耕种文化、科普休闲于一体的红色研学基地。“虽然有研学意义,但大部分时间闲置,没有发挥经济效益。”顾雅萍说。今年初,村委在与南通粮食集团沟通中了解到,该集团不止于种植高品质水稻、小麦,近期还有种植高附加值农作物——“白美人”进口鲜食玉米的想法。

  然而,高附加值农作物的种植有一定风险性。打造试验基地,是关键一环。

  以共建促共赢。本着让红色农场生出更多经济效益的初衷,双方一拍即合,拿出其中的近5亩地,打造成了“白美人”进口鲜食玉米试验基地。

  4月8日上午,记者在该红色农场看到,这里被分成了多个田块,“白美人”种子播种已经完成,并盖上了保护膜。

  “10天左右就能出苗,生长期一般在76天到88天,也就是说在6月底7月初,就可以收获了,预计亩产可达1500斤。”刘海兵介绍,“白美人”外观呈现白色透明状,入口有超甜爆浆口感,果香浓郁,比普通玉米“颜值”更高、口味更好,“目前市场上能卖到5—10元一根,附加值较高”。

  作为共建方,国庆村通过宣传,积极助力“白美人”打开市场销路。“我们辖区有不少的企业,目前已有多家进行了预订购。”顾雅萍说。

  大小田联动

  守住乡情振兴乡村

  试验基地里的种植,不同于大田的机械化,播种、除草、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需要用到的人力较多。国庆村积极对接村里的30多名剩余劳动力成为种植员、管理员。

  红色农场的蝶变,既助力了南通粮食集团新项目的尝试,又促进了国庆村剩余劳动力的增收。

  65岁的茅志华前几年刚退休,现在负责田间管理。18岁时就与土地结缘、成为生产队队长的他,对于这份工作,甚是欢喜,“从小在这片土地长大,虽然年轻时外出打工,但对这里的感情依旧深厚,现在既能重新拾起农具,每个月还能拿到1000多元的额外收入,一举两得。”

  据悉,“白美人”的种植、生长对于气温有着较高要求,不高不低的25℃—26℃是其生长的绝佳温度。待首茬“白美人”丰收后,南通粮食集团和国庆村将迅速组织采摘,再次播种,力争在10月底前实现二次收果。

  “与国庆村共建试验基地,小规模种植‘白美人’,是初步尝试。”刘海兵介绍,如果成效显著,后续我们还将覆盖到周边向街道承租的大田内,并与国庆村共建合作社,实现产品的品牌化、产业的链条式发展,在土地租金收益的基础上探索土地入股分红,进一步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