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至17日,2025国际标准化(麒麟)大会在南京召开。本次大会以“迈向碳中和:碳足迹国际标准引领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围绕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电碳协同、绿色供应链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绘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愿景。针对这一主题,新华网专访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副院长,IEC国际标准促进中心(南京)首席专家郭小江。
问: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作为华能集团在新能源发电领域的骨干研发机构,有哪些技术布局和实践?
郭小江: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是华能集团唯一在清洁能源领域布局的中央研究院,目前我们主要布局在风电、光伏、储能、碳捕集(CCUS)、氢能、综合能源、新能源并网等一系列技术方向和领域。目前,清能院拥有职工500多人,其中研究生占比超过98%,博士占比超过全员的50%以上,建立了一支年轻有为、技术能力突出的科研团队。
问:华能清能院在海上风电技术领域科研实力雄厚,突出的技术成果和创新有哪些?
郭小江:海上风电技术引领着风电技术领域发展方向,据统计,风电领域90%的科技创新来源于海上风电这个方向。这是因为海上风电涵盖了海洋资源、气象、工程、电气等方面多专业协同的综合领域,所以使得我们海上风电的发展能够引领国家的风电技术方向。其中,华能清能院在海上风电发展做出了重要的一些科研成果,推动了国家在海上风电技术领域的发展。
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清能院开发了具有资源评估、微观选址、风机选型以及风场设计与并网送出等全链条、全流程的海上风电的规划设计仿真平台,支撑海上风电高效协同开发;另外,我们面向国家风电技术领域的短板和国产化问题,重点开展国产化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了风机叶片、轴承、齿轮箱、主控系统以及风电机组一体化设计软件等一系列国产化关键技术,补短板、锻长板,支撑我们国家海上风电技术领域突破和国产化产业链的构建;此外,还在海上风电开展了大量的融合性开发技术,包括海上风电和光伏一体化发展、海上能源岛等一系列的技术,拓展海上风电技术发展方向,实现了海上风电发电及海上能源体系的综合开发,推动我国在海上风电领域的技术进步。
问:华能清能院通过哪些技术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郭小江:华能集团目前总装机容量超过2.7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超过一亿千瓦,包含风电和光伏这两个板块。为此,清能院作为华能集团支撑型的科研单位,在支撑风电和光伏技术进步以及“双碳”目标的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首先,在风电和光伏开发方面,重点布局高效紧凑风电和光伏机组和发电设备,使得整个开发成本更低、效率能够更高;另外,通过技术研发,将风电机组和光伏的机组变成友好型、支撑型的机组,使得并网能力更加友好,提升发电的能力和效率。另外,清能院依托碳捕集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碳捕集技术领域的研发,使得火电机组碳排放能够大幅降低,这个技术在大型能源基地广泛的应用,目前正在建设的就是陇东150万吨CCUS碳捕集工程,使得陇东风光火储基地可以实现清洁低碳高效运行,提出华能的解决方案,助力我们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问4:华能清能院如何在发电技术领域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郭小江:华能集团在面向“双碳”目标,向清洁能源化方向发展时,一方面大力提升清洁能源的规模,另一方面使得风电和光伏这些清洁能源能够友好并网。清能院在这两个方面支撑集团发展,重点开展风电和光伏的友好并网技术研究,使得我们风电和光伏发出清洁能源电力,还可以支撑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例如目前正在开展的风储一体机及光储一体机的开发,使得风机和光伏发电系统都具备友好支撑电力系统的能力,实现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建设陇东能源基地、沙戈荒能源基地过程中,这些基地都是千万千瓦级的,针对综合能源基地的整体规划和调度运行开展大量的技术攻关与研究,使得能源基地的友好性和发电能力有本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