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由十竹斋艺术展示馆主办的“大象无形——赵规划水墨山水画展”在南京清凉山麓启幕,安徽江苏两地数百位艺术家雅集现场。此次展览聚焦中国当代水墨大家赵规划的近60幅山水力作,涵盖其近年新作及经典代表作,以“意象之美”为核心,展现其融汇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探索,为新安文脉再添华彩。

  艺术家赵规划:从黄宾虹出发的笔墨革新者

  赵规划(1956-),字肖夫,号天水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第五、六届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安徽省黄宾虹画院副院长,其作品曾连续入选第八至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获傅抱石奖、全国群星奖等四十余项国内外殊荣。

  作为黄宾虹画学体系的传承者与突破者,赵规划以“书法入画”为核心,将传统笔法与西方抽象主义巧妙融合。他深耕山水画创作数十载,作品既传承了新安画派“师造化、重笔墨”的精髓,又融入了个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在他的笔下,山川草木不再是简单的物象描绘,而是以“大象无形”的哲学意境,展现出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正如十竹斋画院院长尹苏桥所言,“赵规划先生的作品既有北派山水的雄浑苍劲,又融南宗水墨的温润灵动。他深谙传统皴法精髓,却敢于以现代构成重构空间。几何块面与传统笔墨碰撞,山体被解构为充满张力的符号,既保留宋元山水的文脉气韵,又注入当代视觉的节奏韵律,以深厚的书法功力为底色,将西方现代艺术的冷抽象转化为中国山水精神的温度。在全球化的今天,赵规划先生的作品更显其文化坐标意义。这种‘立足本土,放眼寰宇’的创作姿态,是对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精神的当代诠释。他的画作,既是个人心象的投射,更是民族精神与世界语境的共鸣。”

  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陈明哲说,赵规划生长在老庄故里,作品中不自觉地受到老庄文化的影响,他虽偏居淮北,作品在全国当代山水画坛却很有影响力,“他的山水画不但有形式美意境美,还有难得的内在美”,跳跃律动的书法线条组成极富节奏的画面,也大大增加了艺术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作品意境或空灵或厚重,在黄宾虹浑厚华滋的笔墨语言基础上,继续向前延伸,加强了笔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体现出非常的独创性。画家更深层次的审美追求,则在于通过笔墨精神、人文品格,而直指生命意义,“由技进道,充分调动笔墨的可能来演绎万物生命的律动,一笔一墨里,无不承载着他的学养气质。”

  展览亮点:意象之美的多维呈现

  在一幅名为《冬日行旅图》的画作前,一名藏家品味良久,沉浸其中,“这幅太好了!”他由衷感叹。赵规划的作品既延续了黄宾虹的“五笔七墨”技法,又通过湿笔淡墨的滃溶效果,营造出朦胧迷离的现代山水意象。其近作《黄山揽胜图》等以积墨法呈现山峦的厚重感,同时以飞白笔法勾勒云气流动,展现“心写”与“手写”的统一。

  赵规划的创作强调“立意为先”,每幅作品皆以解决笔墨、构图或章法问题为内核。其作品《溪山逍遥图》以苍劲线条勾勒山石肌理,树木如舞者摇曳,流水似琴音流淌,山石若城堡矗立,观者仿佛置身于虚实交织的禅意世界。 整幅画作墨色层次分明,既体现“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意境,又蕴含“大象无形”的道家哲思。

  杨国新认为可用八个字来表达赵规划的创作理念:“传统山水当代表达”,“他不善言辞,但内心世界极为丰富,从他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松弛感,勾勒之间看似漫不经心,却张弛有度,用笔轻松随意,却散而不乱,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书即是画,画即是书,妙不可言。”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高云感慨“山水画特别难画,有一次全国美展评金奖,山水画直接放弃了金奖”,但是今天的展览让他眼前一亮,“第一点感受,浑然天成,格局特别大。山水画有三个境界,一是追求眼中的山水,看到什么画什么;二是追求胸中的山水,三是追求理想化的山水,赵主席所画的就是理想化的山水,能够不局限于笔精墨妙,能够放笔直追,显得特别大气。第二点感受,他的山水松弛而自在,只有松弛才是本性的展示,但是松弛很难很难;第三个感受是他的主观和率性。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这点非常重要。”

  文化意义:安徽江苏两地的文化共鸣

  恰如主持人、十竹斋画院副院长王园园所言,安徽与江苏,同属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文脉相通。从徽派建筑的白墙黛瓦与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到新安画派的高逸与金陵画派的雄伟,两地在文化艺术领域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渊源与频繁的交流。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不仅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新时代文化繁荣的基石。

  著名书画家、鉴定大家萧平表示现场不少作品让他有熟悉的感觉,“赵规划先生把中国画的笔墨和古今名家的艺术手段规划到了一起,所以有看头”。但他中间又有变化,线条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节律感,方中带圆,有了这样的线条作基础,他的画就站住了,他的肩架就强硬了、劲健了。用墨疏疏密密、有粗有细,最后形成有个性的构成和地域性。尤其有些作品用朱砂,也很有冲击力,“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新鲜有趣的东西。”当代,安徽江苏两地书画交流频繁,在古代同样很多,清凉山曾经住过大画家龚贤,去世之后有一张画没有完成,最后是安徽的大画家戴本孝替他完成的,新安画派的几个大画家査士标等,晚年都住到了扬州,促进了扬州画派的交流,“希望以这次展览为契机,更多地加强江苏和安徽的艺术交流。”

  这次来到十竹斋办展,赵规划感到特别有意义,“400多年前,我们安徽休宁的胡正言移居南京,创立十竹斋,其编制的十竹斋画谱共8卷,流传至今,也是我们学习中国画的基础,今天的十竹斋,已成为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现存最悠久的中华老字号,由此也证明,我们文化艺术的传播需要互动,我们很早就架起了安徽与江苏的这座桥梁,使我们之间拉近了距离,使文化艺术交流也来往不断,这一点,在历史上流传过很多美好的佳话,”他说,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也是出大师的地方,比如龚贤,比如新金陵画派,他也曾多次临摹他们的作品,受益匪浅,这次来宁办展,就是希望不断加强两省之间的友好往来,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携手共进,走向未来。

  “大象无形”不仅是对赵规划艺术境界的概括,亦是对中国水墨精神的当代诠释。此次展览以清凉山为舞台,以十竹斋为纽带,为观众开启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美学之旅,见证了一位艺术家五十载“独辟蹊径”的求索之路。十竹斋作为江苏艺术的重要载体,通过与安徽的文化互动,不仅深化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艺术协同发展,也为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跨区域范本。

  开幕式上,赵规划捐赠作品给十竹斋画院收藏,十竹斋艺术集团党委书记李晓龙颁发收藏证书。展览将展至6月18日 。(冯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