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竭能源海上来”。

  3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关注如东县域经济发展,盛赞如东将“吹不完的风”转化为绿色动能,成为国家能源转型特色样本。

  如东曾因偏居黄海之滨,处于“陆上交通末梢”和“能源体系末梢”——电压不足时,酒店热水甚至难以供应至楼上,干部为留住客商挑水救急。今天,这座昔日的“末梢之城”凭借向海图强的战略魄力,一跃成为长三角绿色能源枢纽与产业协同高地。

  从“资源小县”到“千亿强县”,从“能源末梢”到“绿电高地”,近年来,如东的发展频频受到关注和点赞。踏着时代的鼓点,塑造区域价值链,在时间长河中,这里始终以深稳的战略抉择,精准定位长三角的“如东角色”。如今,锚定建设“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目标,如东抢抓机遇风口、深挖海洋潜力,做强产业支撑、展现协同智慧,正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浪潮中乘风而起,踏歌而行。

  奋争者

  “拥抱洋口港,便能顺势融入国家新一轮战略布局的重点区域、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江苏沿海开发的前沿阵地。”3月18日,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在深圳举行产业推介会,当这句掷地有声的推介语回荡在会场,人们可以隐约听到穿越世纪的回响。

  长三角的浩瀚版图上,如东因港口而璀璨。这是以奋争精神争取的光荣。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这里以惊人的勇气和非凡的毅力打破地理困局,白手起家建设深水大港,那些峥嵘岁月成为一代如东人的集体记忆。

  在质疑声中守持,于千万难中奋进,此间漫长的故事,已为人们所熟知。重述这段历史的意义在于,只有透过足够长的时间尺度,才能洞见一份伟大事业的轮廓。此刻,诸多战略风口为如东带来的启迪均属“后见之明”,只有在想象中复刻当年的情境与抉择方知惊叹,是在何种信念支撑下越过孤寂,孜孜矻矻做好大时代的注脚。

  事实证明,此番坚韧并非自矜其勇,而是敏锐捕捉到时代的先声。2009年以来,江苏沿海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东既得风气之先,2021年,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这里又借势打出向海发展王牌。

  奋争中建成的“信念之港”,今天已勇立时代潮头。依托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吨级LNG接收基地,支撑起江苏三分之一的天然气供应。内河通江达海,海运联接世界,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洋口港作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正在成为亚洲重要的天然气转运枢纽,同时也是跨海陆物流贸易、跨区域产业联动的重要功能节点。”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科创服务专委会(筹)主任、张江产业工程院院长张爱平如是评价。

  临港凭风,叩问未来,回应人们的早已不只有声声海潮。

  追光者

  3月14日,上海黄浦江畔,2025如东(上海)产业发展合作恳谈会拉开帷幕。在这场资本与创新的碰撞中,总投资60亿元的项目签约落地,成为如东深度融入长三角的年度“重头戏”。

  从陆地视野看,如东地理位置相对闭塞,但海洋基因赋予这片土地开放的胸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不少如东老百姓带着农产品“跑上海”,跑出许多“万元户”。民间互动里,如东很早就在融入长三角中躬身入局。

  对区域发展而言,这种融合越过市井生活层面,更多体现为战略选择。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上海是开发开放的最前沿。近年来,如东始终注重做好接轨上海文章,争取产业、创新等优质资源为自身赋能。数据揭示了深层融合:目前,如东50%以上的项目信息来自上海,60%的企业与上海有业务往来,70%的进出口贸易依托上海。

  与此同时,地理边界的消融也正转化为经济融合的动能。“三横三纵”高速路网不断完善,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加速推进,如通苏湖城际铁路规划直达如东,未来这里与长三角其他区域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缩短。

  对接上海,问道江南,靠近“光”,追随“光”。如东所追慕的不仅仅是先发地区产业、技术的细节,还在于某种超越其上的宏大图景。“发展上有落差,但观念眼界不能有落差。”这种务实而通达的思想共识,推动如东在对齐现实的“颗粒度”之前,努力先行跨越思维的鸿沟,始终保持“跳出如东看如东”的行动自觉。

  主动获取新经验、新方法、新视野,转化为在地的实践,并在协同发展中尝试贡献如东智慧。在解决桐昆项目落户后的人员“转场”问题时,如东便与浙江桐乡市合作推出高频事项“跨省通办”,促进人才和资源流动,成为长三角跨区域协作的生动案例。

  赋能者

  一季度,总投资5.5亿元的如东远景海陆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开工,此时距离远景第一台海上风机在如东并网发电,已过去13年。

  “如东是远景海上风电发展历程的见证者。”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感慨。13年间,远景风机正是从这片海域起步,迈向全国,走向世界,一步步确立行业领军地位。

  亚洲首个柔性直流输电海上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风电场……铺展中国风电发展卷轴,还会看到如东的名字出现在更多企业的成长史中。自2002年国家首个风电特许权项目落户如东后,多个落地于此的风电项目陆续开创国内先河。

  4555平方公里海域,全年超3000小时可利用风力。正是如此优渥的自然条件,使众多风电企业得以在“追风”中大显身手。截至目前,如东风电装机容量562万千瓦,占全省规模的四分之一,其中海上风电占全省规模的四成以上,从海缆到运维的产业链条各环节全部配齐。风电集群优势形成后,又为当下储能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其他地区难以比肩的成熟场景。

  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产业与空间适配,如东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自身之于新能源发展的核心地位,打破了后发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传统逻辑。其“风光气氢储”全方位布局的实践经验,更为江苏沿海绿色转型展示着生动样板。

  从单向承载项目,跃升为为产业赋能。如东在这一角色转变中已沉潜良久。近年来,锚定向海发展不动摇,构筑“3+4+2”产业体系,形成“大港口”“大腹地”“大产业”三大核心优势,让如东成为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的优选之地。对法国爱森而言,这里具备长三角地区少见的港口、土地、化工、绿能复合优势;对科森集团而言,这里拥有通达的综合物流和难得的原料隔墙供应,都在吸引着企业“用脚投票”。

  决定地区发展能级的不再是传统区位,而是从自身出发的战略选择。加快建设全省向海发展先导区,加快构筑“绿色能源示范城”“涉海材料先行区”“海工装备新高地”产业地标,如东仍在不断确立赋能者角色,服务更多企业和项目来此布局落地,在长三角乃至更广区域内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协同。

  新的征途,依然通向大海星辰。(陆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