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经过4个多小时采集,南京市第三中学的彭志杰老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成功捐献3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远方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火种”。至此,彭志杰成为江苏省1593例、南京市227例、秦淮区27例,同时也是秦淮区2025年第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出生于1998年的彭志杰在大学期间一直坚持无偿献血,在2023年单位组织的献血中,他做了一件特别的事——多保留了8毫升血液样本进入中华骨髓库,从而登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25年1月15日,秦淮区红十字会人员电话告知他与某位白血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是否愿意做进一步的高配及捐献时,他很快回复——“我愿意!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对造血干细胞比较了解,捐献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且可以挽救生命。”
定下捐献日期时他说,“我在课堂上就给学生们讲过造血干细胞是一类特别的细胞,它可以分化成人体的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是构成血液循环和免疫的基础。捐献的干细胞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增殖恢复,对身体几乎没有影响。作为一名老师,一个班主任,我经常会教导学生‘敬畏生命’,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多的是爱与责任的传承,我们微不足道的付出,换来的可能是患者生命的延续。”彭老师的善举在校园内外引起热烈反响,他不仅是三尺讲台的耕耘者,更是生命教育的践行者,他的选择为全校师生树立了道德标杆。
面对赞誉,彭志杰谦逊地表示:世界上最奇妙的变化,不是干细胞变成血细胞的过程,而是平凡如你我的一次决定,能让另一个生命重新绽放。希望有更多人破除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误解,加入这份“生命备份”的行列。(黄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