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市民政局以“民生保障新温度、公共服务新面貌、社会组织新作为”,倾情倾力书写幸福民政温暖答卷。在近日召开的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上,高邮市民政局局长赵小山指出,2024年,全市民政系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驰而不息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主动担当作为,交出了一份有力度、有温暖的高质量民生答卷。

  分类施策、多元供给,民生保障标注新温度。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温暖。2024年,全市保障各类困难群众25.6万人次,发放资金1.64亿元;救助突发急难群众3015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54.47万元。持续推进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管理认定为低保边缘家庭79户168人;推动上门服务,惠及困难群体2.6万人次。儿童关爱链条更加紧密。联合检察院、教体、团委、妇联等多部门,持续推进“梦想小屋”“爱心妈妈”“邮福童享”等儿童关爱品牌建设,多维度构建儿童关爱保障网络。居家养老服务更加贴心。“手机APP+系统派单+系统结算”,为4万名高龄、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全年服务工单数达49.44万单,覆盖率达18%,满意率达99%。落实空巢独居等困难老年人周探访制度,完成1094名困难老年人和224名社会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更多老年人提供了贴心温暖的身边、周边、床边服务需求。

  优化供给、合理布局,公共服务呈现新面貌。民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全市新建13个农村互助养老睦邻点,2家颐养示范社区、5家社区助餐点,1个城市公益性公墓,1个精神障碍康复社区,1家省级未保站。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50张,实施3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改造提升6家小型养老机构、5家乡镇未保站。专项社会服务更加可感。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婚姻登记“全省通办”85件,“跨省通办”46件,“高效办成一件事”1957件。殡葬机构减少延伸服务项目19项,降低或免除费用4项,优化服务174项,治丧成本降幅达30%。地名文化建设更加亮眼。圆满完成“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省级试点任务,国家地名信息库修改数据350余条,多媒体信息补充130余条。出台《高邮市第三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录30条高邮历史悠久和底蕴丰厚的老地名。子婴闸和平津堰入选2024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公示名单。

  创新机制、协同治理,社会组织展现新作为。社会组织培育更加靠实。全市6家社会组织成功通过4A等级评估,覆盖率达51.69%。启动高邮市第五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共投入100万元,29个民生类公益项目成功入围。建成“高邮市行业协会商会之家”,为468个社会组织提供帮办代办服务822次。社会组织作用更加明显。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形成行业发展研究报告8篇,政府部门采纳意见建议13项。举办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洽谈会8次,累计达成意向金额3780万元。帮助招商引资落地项目5个,其中达成意向金额9350万元。在“千社万岗”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行动中,31家社会组织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就业岗位49个,实际招聘56人,发布见习岗位3个,实际招收6人。慈善事业发展更加有力。连续21年开展“5▪19慈善一日捐”活动,全年募集慈善资金3735.64万元,支出救助资金2971.24万元,实施慈善项目51个,救助困难群众3.3万余人次。(俞骅 尤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