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早早来到学校,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贴有“北京水样”标签的水瓶,眼神中满是兴奋与期待。未来一周,他们将带着这瓶水跨越大半个中国,溯源南水北调,找寻一滴水的“来时路”。
这是一堂跨越6000余里的思政课;也是一场沿着南水北调对话山河的壮游之旅。4月中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与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小学一起组织了一场主题为“探索祖国之美——筑梦饮水思源路”的手拉手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师生们沿南水北调中线、东线,用七天六夜丈量中国水脉,探索祖国之美,在行动中涵养家国情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启一场见证大国重器、领略国家工程伟力、感受科技力量与人文历史魅力的奇妙征程。
饮水思源:一场对话山河的感恩之旅
在4月13日开营仪式上的“南北对话:南水回家”环节,首师大附小同学将取自北京的南水北调水样赠予丹江口六里坪镇小学同学,让丹江口的孩子们看到了他们守护的这汪碧水在历经1432千米的旅程到达北京后的样子。
“原来我们的饮用水就是从这里来的啊,真是太神奇了!”4月15日,团队抵达丹江口,薄雾笼罩着库区,远处青山若隐若现。站在丹江口水库的大坝上,水天相接的水面一望无际,师生们不约而同地屏住了呼吸。团队走访了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和丹江口大坝,感受大国工程的磅礴力量。
取水仪式是此次感恩之旅的重要环节。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神情庄重地列队在取水点。当工作人员将盛满丹江口水库水样的容器缓缓递到孩子们手中时,他们的双手微微颤抖,眼神中满是敬畏。“我要把这瓶水带回北京,让爸爸妈妈也看看。”小男孩王俊涵声音略带哽咽。
这瓶水承载着孩子们对水源地的感恩,也让他们深刻理解了“饮水思源”的真意。
“爷爷说以前这里都是玉米地,现在全种上了能保水的茶树。”在丹江口水库水文化教育基地,六里坪镇小学的葛佳莹指着沙盘上的输水渠道解释道。她蹲下身,指尖划过沙盘上标注的“陶岔渠首枢纽”模型,微型闸门应声开启,一股细流顺着中线干渠模型流向北京。这让首师大附小的赵如承感慨万千:“这水流了1276公里才到我家水龙头……”
“库区拆迁那天下着雨,但大伙儿说清水北送更要紧。”4月16日,师生们上午探访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村,走访了解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库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与牺牲。一位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北京少年邵梓轩的掌心,这个曾经刷牙都要开着水龙头的孩子,悄悄把矿泉水瓶盖拧紧。
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小学,两校学生的交流活动充满温情与感动。六里坪镇小学的孩子们拿出精心准备的“葫芦文化”展示,从葫芦种植到器物制作,从葫芦丝演奏到文化传承,无不展现着当地特色。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孩子们围在制作葫芦丝的课桌旁,眼睛紧紧盯着学长们灵巧的双手。当六里坪镇小学的孩子将亲手制作的小葫芦吊坠送给北京的伙伴时,双方的小手紧紧握在一起,笑容在脸上绽放,这一刻,跨越千里的情谊在小小的葫芦间传递。
感恩是一种饮水思源的情怀,更是一份珍惜与珍重的责任。4月18日,两地的孩子们共同参观了位于扬州的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和朱自清纪念馆。最动人的觉醒发生在朱自清纪念馆。朱自清的《背影》讲述了父爱的伟大。而在纪念馆里,孩子们将自己创作的《父母的背影》画作捐赠给朱自清纪念馆,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亲情对话。墨香氤氲中,少年转身抱住作为家长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父亲,这一瞬间被窗棂间漏进的夕阳定格成剪影。
4月19日,活动的最后一天,师生们上午参观了何园,传承家风家训。何园作为扬州著名的古典园林,其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两校学生共同上了一堂《何氏家训》课程,了解传统家文化,汲取其中修身养德、立身处世的智慧。
翻江倒水:一场问鼎重器的科技之旅
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走在泵房里,一排排巨大的水泵轰鸣,震得人耳膜发颤,但师生们却一个个瞪大眼睛。这里像一张张巨大的臂膀,把长江水浩浩荡荡地送向北方。工程师指尖划过沙盘上闪烁的指示灯介绍说:“东线工程南北落差40余米,为此我们国家建设了51座泵站接力托举,长江水爬着楼梯去北方,创造了世界水利史奇迹。”
在工程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依次参观了泵站群的核心设施,详细了解其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江都水利枢纽的工程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们讲解:“江都水利枢纽不仅是水利工程的技术典范,更是国家水资源调配的战略枢纽。它通过多级泵站将长江水提升至北方,解决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为沿线数亿人民提供了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工程一线的所见所闻让孩子们赞叹不已,脸上洋溢着对科技力量的赞叹和敬畏。他们划过一排排大国重器,体验着大国重器的磅礴伟力,一颗颗科技的种子已悄然在内心生根。一位六里坪镇小学王向阳同学感慨道:“我的家乡守护着‘北方水井’,今天又看到东线工程的‘长江水泵’,终于明白大国重器是什么!”这番感悟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共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场场大国工程撑起了祖国脊梁。4月14日,在六里坪镇小学,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的吴杰给孩子们带来了一趟精彩的航天科普讲座现场。吴杰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让航天精神走近每一位同学,当讲到航天员在太空中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任务时,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哇”声,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科技能够翻江倒海,也能上天入地。”前排的同学们不自觉地挺直腰板,握紧拳头,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浩瀚宇宙之中。讲座结束后,四年级的刘逸阳激动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位于扬州市古运河畔的运河三湾风景区,曾是运河的险工河段,经过近年的生态修复,如今已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展示着古人“三湾抵一闸”的治水智慧。
人文的碰撞在三湾公园达到高潮。4月18日,研学团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扬州大学留学生志愿者一起开展了一场Canal Walk国际环保志愿服务行动。他们来到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实地探访体验新时代运河文化建设与生态治理成果。随后,两校学生与国际志愿者一起清理河边的垃圾,践行环境保护的倡议。
在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与世界运河城市Canal Walk行动共建的“运河城市会客厅”来自各国的留学生志愿者与两校学生,就运河文化传承、运河环境保护、运河未来发展等主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开拓国际视野。
“孩子们在志愿者服务时,自发组织净滩行动,这种主动担当的精神,是课堂教育难以企及的珍贵收获。”首师大附小随队老师黄燕舞老师介绍说,这次活动也是一场中外青少年运河文明的交流对话。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秘书长陈玲春以《扬州,一座值得品读的城市》为主题,通过珍贵历史影像与生动讲述,带领师生们穿越2500年时空,解码“运河原点”扬州城“因运而兴”的文化密码。她还代表秘书处向外国志愿者和研学同学赠送了《沿着运河看中国·江苏篇》(中、英文版)一书。
洞鉴古今:一场追寻文脉的人文之旅
“古代的船是怎么航行的?”“这些船能装多少货物?”……走进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孩子们仿佛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画卷。在“运河上的舟楫”展厅,一艘艘复刻的古船模型静静陈列,仿佛诉说着昔日运河的繁华。同学们有的蹲下身仔细观察船底的构造,有的凑到展示牌前认真阅读文字介绍。一个个问题在展厅里回荡。
古运河畔华灯初上,师生们登上游船,从东关古渡起航。辅导老师讲述着大运河与扬州的历史渊源。两岸灯光勾勒出古运河的轮廓,“大运扬州”古运河行进式游船演绎,加之美轮美奂的声光电效果,让孩子们连连赞叹。
这场研学,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次人文上的洗礼。他们见证了水资源的珍贵,理解了饮水思源的深意,更在行走中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少年。在江河奔腾中,他们读懂了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伟大工程和无数英雄儿女的中国。
“京杭大运河开凿于哪个朝代?”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隋朝!”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声音清脆响亮,充满自信。
结营仪式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学们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话剧演出《一江清水向北送》。话剧以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建设为背景,以百姓江豚、江小满,水利工程建设者屠苏等人为主角,将观众带入那段红色回忆。
“小满他爸啊,我们家要搬了,以前你建的那个抽水站,要把咱这长江水送得更远,说是要到山东、天津去……”随着话剧落幕,舞台灯光聚焦在31名少先队员身上——他们手捧红领巾,缓步走向饰演南水北调建设者的大学生演职人员。当鲜艳的红领巾系上肩头,历史与当下在此刻交织。孩子们庄重的敬礼,正是对家国精神的最好回应。
七天的江河奔涌,六千里的水脉丈量,让少年们读懂了比地理教材更生动的国家叙事。对此,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亓刚感触颇深,在泵站雷鸣中触摸到科技托举的重量,在运河桨声中听见古今文明的和鸣。“这次实践教育活动,让孩子们走出去,探索祖国之美,不唯引导他们博闻强识,更是以实际行动来涵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亓刚校长看着积极参与活动的同学们,动情地说,“这段经历必将会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提供更持久的力量。”
“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更好地归来。”结营仪式上,活动组织策划者之一、世界运河城市Canal Walk行动组委会主席程颢饱含深情地介绍说,活动的课程设计非常科学,孩子们看过建设者的手,听过长江的浪,记住了南水北调的温度。这些思政元素就像融合到一起的水,当他们带着“江河同源”的信念走向四方,便是这场研学最好的“归来”。(陶玲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