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为从源头上防治好小麦赤霉病,进一步压降流行风险,为夏粮优质高产建立保障,江苏农垦淮海农场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持续加大防控力度。小麦田间,一架架植保无人机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轰鸣声,防治药液如“甘霖雨”般均匀喷洒向麦穗……

  早作准备“预警在先”重防治

  “防治好小麦赤霉病,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切实做到有的放矢,适期防治,同时还要兼顾小麦蚜虫、白粉病等病虫害,进一步压降病虫害的防治成本,提高管理效益。”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杨益众等一行,在来到淮海农场指导麦田病虫害防控时,就药剂选择、防治适期等关键技术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淮海农场通过召开赤霉病防治现场推进会和签订小麦赤霉病防治目标责任状的形式,从抓粮食安全的政治高度,夯实粮食安全的责任链条出发,将防控小麦穗期病虫害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落实落细,确保防控技术执行到位,立足苗情进行科学防治,切实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和防治效果。同时还建立以农业中心为主导的质量防控小组,确保在小麦赤霉病统一防控工作中的规范操作到位。

  指导到田“把脉开方”助防治

  “请各单位注意,一般小麦因为生长的边际效应,田边抽穗扬花较田里面早,可以用无人机在雨水到来之前先打一圈麦地周边,保证先期抽穗扬花的小麦也能在雨时得到较好的防护。”在淮海农场二分场,单位负责人翟学厚正在小麦田间仔细查看其生长状况及病虫害发生情况,“雨水降临是小麦赤霉病的最大诱因,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把防控风险降至最低。”

  为提升防治效果,农场对防治病虫害时采取了严格的责任界定。风速高于3级不打;上午9点过后、下午3点前小麦扬花期不打;每亩用水量、药剂浓度达不到规定要求不打;飞行高度不高于4米……“农场农业服务中心技术管理人员在小麦赤霉病防治期间,经常在田间地头巡视指导,现在的田间管理越来越规范了,成本降了,防治质量提升了,夏粮产量和收益更有保障了。”翟学厚说。

  科技赋能“精细措施”保防治

  为了规范防治质量,农场对小麦赤霉病防治采取了“五统一”措施,明确了药剂配方和使用规程。农场利用现有的无人机,并借助社会上的植保服务队的力量,组织了82架无人机,对5.68万亩小麦进行轮番全程“防护”。这种“让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的飞防组织,不仅让服务更连片、责任更界定、操作更方便,也确保赤霉病防治工作的每一条“线路”都做到北斗精准规划,防治“链条”不重不漏。到4月24日,5.68万亩小麦实现了第一遍用药的“全防护”。

  新质生产力可以让喷防设备“插上翅膀”,植保无人机这种“低空经济”,不仅大大提高了防治质效,还规避了过去大机械在田间行走作业时,车辙的损苗和喷管太低喷不全及刮伤麦穗的难题,而且田间不受雨水过后机械下不了田,夜间难以打药的难题,并且效率高了,成本降了,产量更有保障了。(陈冬平 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