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单打独斗”到“共生共赢”:我市异地商会以乡情纽带“链”起产业新生态
近日,在常州市登月高分子集团生产车间内,机械运转声此起彼伏。秸秆与海绵边角料在高温下熔融交织,化作一卷卷建筑防护材料,空气中氤氲着温热的气息。车间负责人胡恭文通过生产管理系统监控设备参数,实时查看着海绵垫的成型进度,“这批货本周要‘出海’,大家都在加班加点,产线已经满负荷运转。”
“自2012年加入常州市安徽商会以来,我们通过商会组织的产业链协同对接活动,逐步构建起跨区域发展的战略版图。”集团董事长邓金根告诉记者,在商会的“信用背书”下,去年,登月集团在家乡安徽省马鞍山市投资了软木项目,由常州工厂提供技术和人员支持,利用秸秆和海绵边角料制成隔声垫等产品,构建起“农林废弃物—工业原料—绿色建材”循环链条,每年可转化数万吨农林剩余物及工业固废,为集团开拓长三角环保建材市场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在招商引商领域,异地商会的平台价值也在持续释放。江西商会成员企业伟通工业设备(江苏)有限公司的经历颇具代表性。通过商会“链式服务”落户常州后,企业与星宇车灯、宁德时代等企业深度合作,3年内关键零部件配套率从10%跃升至40%。
异地商会的价值,不仅在于乡情联结,更在于资源的整合与配置。这种“内循环”模式在伟通公司体现得尤为明显。企业自主研发的MAX生产管理系统,正是通过与商会成员企业的技术共享迭代而来。该系统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协调部门终端响应,使生产效率提升20%。
“当初商会三顾茅庐,带企业看产业布局、感受营商环境、见上下游合作伙伴,更帮助对接潜在客户。正是这种以商引商的链式服务让我们吃下‘定心丸’,放心来到常州。”公司总经理夏建明告诉记者,通过与商会企业共建共享,公司产品交付周期缩短15%,今年一季度,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0%,目前订单已经排到第四季度。
当前,我市57家异地商会正成为破解资源错配、激活产业协同的关键变量,通过产业链重构、技术共享等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形成“情感联结—资源整合—价值反哺”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