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盆栽培育、智能控管,如东种植户让蓝莓克服“水土不服”——
盐碱地上绘就“莓”好“蓝”图
暮春时节,随着蓝莓渐渐成熟,如东县曹埠镇种植户朱逢兵的蓝莓园俨然成了镇上的新晋网红打卡地,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提起蓝莓,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它富含花青素的健康光环。头戴“贵族水果”的桂冠,蓝莓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年逾半百的朱逢兵从手套工“跨界创业”,利用两年多时间,通过盆栽培育、智能控管等手段,成功让蓝莓克服了气候带来的“水土不服”,使之在应泉村“落地生根”。
如今,“莓果种植+采摘经济”引来了人气、带动了经济,成了当地致富增收的“金果子”。
相约“莓”好时光
4月19日,正逢周末,蓝莓园里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不断。“市区早教中心的老师通过抖音联系到我,组织了这次亲子采摘活动。”拎着篮子,朱逢兵招呼大家“先尝一口”,换来“脆甜”声一片。
踏入高大的设施大棚内,阵阵果香扑鼻而来。早已按捺不住的小朋友们,拎上小篮子,挣脱家长的“束缚”,迫不及待地冲向挂满蓝莓的枝头,瞄准熟得透紫的果实,顺势摘下。偶有调皮的还会偷偷塞进嘴里,兴奋地大喊:“果子好甜!”
孩子们尽情“撒欢”,家长们紧随其后,一边用手机记录下这难得的亲子时光,一边引导孩子们如何正确采摘,整个蓝莓园洋溢着幸福和谐的气氛。
“之前孩子们吃的蓝莓都是网上或水果店里买的,感觉和亲手采摘的完全不一样。”作为活动组织者,钱佳恬对蓝莓园的环境赞不绝口:“这儿的蓝莓又新鲜又清甜,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这么好的蓝莓,我觉得是一件特别开心和幸福的事,我还会邀请更多朋友一起来体验采摘的乐趣。”
“看到大家这么开心,我们也觉得特别满足。”朱逢兵在一旁欣慰地说,很高兴蓝莓园给游客带来了美好的体验、美味的果实。“现在的年轻人,对采摘充满了热情,自从即将开园的短视频推出去后,我一天能接到数十个预约电话。”朱逢兵告诉记者,蓝莓园原计划5月1日开放采摘,但架不住来势汹汹的预约热潮,目前已提前对外开放,本周六将再度迎来人潮小高峰。
种出“鲜甜”生活
如今的“莓”好景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今年58岁的朱逢兵是土生土长的如东人。前些年靠做手套加工谋生,奈何市场行情每况愈下,兜兜转转,他将目光转到了农业上。
“我儿媳妇是云南人,亲家夫妻俩就从事蓝莓种植,2023年,他们过来看到我们这里有许多大棚,就建议我种蓝莓。”朱逢兵说,尽管师资力量雄厚,但他还是本着谨慎求实的态度,到本地及周边做了一番考察。
“两年多来,我们从蓝莓的种植选址、适应性、栽培技术和上市时间等多方面考虑,经过反复筛选与培育,精选了‘L25’与‘F6’两个蓝莓品种。”朱逢兵说,一方面从亲家那里学习种植技术,另一方面结合本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逐步调整种植方案。目前,他共种植36亩、6个大棚蓝莓。
“蓝莓全部盆栽,采用基质栽培的方式,吃的是配制好的进口‘土壤’,‘喝’的是经过科学配比的‘营养餐’,‘住’的是能够监测温度、湿度的‘精装房’。”朱逢兵介绍,在充满“科技范儿”的智能大棚内,蓝莓享受着无微不至的关怀。
2023年7月种下,2024年4月挂果,蓝莓的产量不仅达到了预期目标,而且果实个大饱满、色泽鲜亮、口感酸甜适中,深受市场欢迎。“去年整体收入在100万元,成本收回了大半。今年虽说云南那边价格回落较多,但我们现采现摘的新鲜蓝莓在本土市场还是有优势的。”面对当下南方蓝莓价格“腰斩”的局面,朱逢兵并未慌乱。
盘活“咸苦”土地
蓝莓种植本身属于高投入项目,从小苗移栽到挂果,前期成本投入巨大。然而,回报同样不菲——到了盛果期,蓝莓亩均产量可达1000公斤,按每公斤100至200元估算,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引来一个大户,兴盛一个产业,朱逢兵的成功,不仅为自己的事业增添了光彩,也为我们村带来了新活力,同时还盘活了这片低效用地。”应泉村党总支书记唐鹏飞介绍,蓝莓园所在的区域原本是一片偏盐碱化的土地,土壤贫瘠、作物难以生长。
如何将这附近的70亩低效闲置土地资源利用起来,一直是村里的一块心病。“2023年,朱逢兵找到村里,说要流转土地盆栽种植蓝莓,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唐鹏飞笑着说,朱逢兵的盆栽蓝莓用地却不接地,成功让这片曾经的“咸苦”土地就地转为高产高效的蓝莓园。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蓝莓园采摘期需要用到人工,他们都是雇的附近的村民。”
进入5月,蓝莓将大批量上市,蓝莓园除了接待采摘散客外,还将开展鲜果批发销售,线上线下同步发力。
“自媒体时代,一颗蓝莓要想‘走’得远,离不开短视频。”朱逢兵的妹妹徐娟主要负责园子的营销运营,她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她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发布的采摘实景、种植科普等内容,成为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的“导航仪”。“短视频的力量不可小觑,它让蓝莓园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曝光和关注,为提升园子知名度立下了汗马功劳。”(徐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