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家港加快形成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笃定信心,重整行装再出发

  2.3毫米厚的原材料,经过至少5次往复轧制,最终减薄到0.2毫米……沙钢集团硅钢一车间,高性能硅钢生产线高效运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此刻有了新的答案。

  过去十年,沙钢投入超50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全面推进特钢产品提档升级,重构产业基因。“传统产业不是落后的代名词,恰恰是创新的主战场。”沙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彬,对钢铁产业的前景充满信心。

  而在离沙钢集团30分钟车程的光束汽车有限公司,依托智能工厂的高精度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和信息化系统,每小时生产43台整车。从接单到交付,公司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定制车周期压缩至7天。

  企业笃定信心、创新求变的发展激情,是张家港这座城市奋发图强、蓬勃向上的生动写照。

  从曾经的“边角料”起步,张家港勇立时代潮头,埋头苦干,磨砺出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明星城”,也熔铸了以城市命名的张家港精神。张家港综合实力连续30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市)前三强。

  张家港人深知,县域竞争愈发激烈,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而偏重的产业结构,给转型带来较大压力,这一“短板”必须加快解决。

  直面挑战,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张家港市委书记韩卫表示,张家港正大力推进城市转型,构建传统、新兴、未来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冶金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新能源5个千亿级、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张家港的信心从何而来?

  曾经,张家港精神如同一把利刃,帮助这座城市斩断荆棘。如今,这座城市依然从张家港精神中汲取信心,从现有优势中获取力量,勇攀“立潮头、当标杆”的更高峰。

  张家港现有1.7万家工业企业、1660家规上工业企业。2024年,张家港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5638亿元,智能高端装备产业产值增长17%,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产值增长12.9%,特色半导体产业产值增长39.9%。

  同时,张家港还具备港口区位优势。今年一季度,张家港口岸外贸出口货运量504万吨,同比增长36.5%,集装箱运量27.3万标箱,双双实现开门红。

  把信心装进行囊,用实招克服困难,张家港坚定不移走稳走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

  项目是“源头活水”,一切盯着项目干。3月20日,陶氏公司有机硅扩建项目落成,彰显了这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张家港的坚定信心。作为“老朋友”,陶氏自1998年落户以来,持续加码,累计建成重大项目19个、投资金额达30亿美元,成为张家港最大的外资企业。

  今年一季度,张家港投产、开工和签约的项目达186个,总投资887.73亿元。这些具有强链、补链、延链作用的好项目,犹如一个个能量块,使张家港重点产业链焕发新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让城市对人才更友好。2024年,张家港新增国家级人才45人,其中企业入选39人、全国县域第一。今年以来,张家港投资于人的行动愈加果断有力:人才房票政策焕新升级,将购房的优惠对象放宽至技能类人才;购房补贴标准在100万元及以上的人才,可以单纯购房,也能同时购房购车,并且享受全额补贴。对于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张家港推出沙洲湖科创园、东渡人才港、南岸创新人才社区等人才企业“零租”孵化器,提供20平方米场地、最长3年的免租优惠。

  4月8日,张家港推出“港城人才直通车”服务提升行动,聚焦安居保障、创业扶持、政策赋能、生态构建等维度,把人才服务水平推上新高度。

  塑造产业竞争力,张家港创新举措不断。高端纺织是张家港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现已集聚纺织企业3100多家,毛纺年营收超全国六分之一,年羊毛成交量占全国六成以上。3月31日,张家港召开高端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将从服务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推进印染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等9个方面发力,向“千亿级”冲刺。

  大会的召开,让江苏东渡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卫民倍感振奋。未来,东渡纺织将持续引入高端智能设备,实现高难度工序操作80%以上由机器完成。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张家港企业亦行舟踏浪、争流而上。在苏州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集“柔性本体+智能感应+自主决策”为一体的仿生软手,能够实时检测对物品的抓取力;江苏天鹏电源有限公司积极建设“具身智能动力电源研究院”,产品已成为国内外知名机器人品牌供应商……张家港具身智能机器人多维度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徐瑞雅 杨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