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再次发出全球招商令!

  4月26日,2025苏州全球招商大会开幕,面向全球投资者创业者抛出橄榄枝。会场内,1000多名新老朋友齐聚一堂,其中外资嘉宾涵盖42个国家和地区,另有超过50个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及境外商协会前来助阵。他们怀揣信心、怀揣期盼,与苏州共谋发展、共赢未来,携手推动更多国际创新资源通过这扇开放之门走进中国。

  “期待与全球伙伴共攀科技创新高峰、共逐产业创新浪潮、共享开放创新机遇。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投资贸易、市场准入、工作生活便利度,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助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说。

  始终与世界“双向奔赴”

  这是苏州第二年高规格举办全球招商大会。坚持办会的背后,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苏州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始终与世界“双向奔赴”。

  敞开大门谋发展,是苏州招商引资的“招牌动作”。2016年以来,苏州持续举办全市性的跨国公司交流活动,邀请跨国公司高管和商协会代表实地考察苏州,推动了一批优质外资项目签约落地。从“中新合作”典范苏州工业园区到“国际咖啡产业之都”昆山,从“德企之乡”太仓到长三角“日资高地”苏州高新区,开放已成为苏州鲜明的城市特质。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苏州,我会说,这是一座由创新精神、产业实力和开放胸怀共同铸就的机遇之城。”荷兰皇家飞利浦首席执行官、董事会主席贾博瑞评价道。过去10多年里,飞利浦在苏州布局了集团全球唯一综合性影像产品基地,以及全球业务服务中心、研发中心等多元化业务,苏州医疗影像基地贡献了飞利浦全球CT产量的三分之二。

  开放,也是苏州经济发展强劲的重要活力源。目前,苏州共有外资法人企业超1.9万家,17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投资近500个项目,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670亿美元,规模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如何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循着这个问题,苏州全球招商大会应运而生,成为苏州加快拼抢全球一流资源要素的一招“妙手”。在去年4月举办的苏州首届全球招商大会上,367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3735.4亿元。目前,开工项目数(含基金注册项目)260个,开工率70.8%;产业项目投产投用105个,投产投用率34.8%。

  一万平方米的厂房内,机器人充当“搬运工”,机械手臂不停挥舞……捷螺智能晶圆搬运无轨导航机器人研发及生产基地里一派忙碌景象。“大会签约后,在政府的帮助下,项目短短几个月便建成投产。”捷螺智能设备(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成都说,搬进新厂房,企业产能大幅提升,今年上半年的订单量相比去年全年翻了两倍。

  首届全球招商大会的成功“试水”,不仅为苏州带来了发展资源,更激励苏州继续按下开放“加速键”。再次举行全球招商大会,苏州就是要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邀请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新老朋友,共商投资图景,共启无限机遇。

  外资加码投下“信任票”

  在当天开幕的招商会现场,417个项目完成签约,签约金额达3415.7亿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

  一个个铿锵落子的项目,折射出企业看好苏州、投资苏州、深耕苏州的信心。“苏州创新氛围浓厚、营商环境优异,三星集团高度重视在苏州布局。”三星电子社长、大中华区总裁杨杰说。1994年以来,三星集团先后在苏州投资设立了11个项目,总投资超12亿美元,涵盖制造、研发、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4月21日,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与苏州中方财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续期合作签约,延长合作期限30年,继续合资运营苏州三星电子。

  苏州技泰精密部件有限公司扎根苏州高新区二十五载,已成长为产业标杆。4月19日,其高端豪华智能座舱新项目发布,致力于为头部车企量身定制全景抬头显示等精密部件,驱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投资苏州,外资不再只是搬个工厂来,而是更多地建起研发中心和总部。苏州是松下在华拥有最多企业的地区,业务包括空间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化、智能制造等。中国日本商会会长、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说,松下不仅将苏州视作企业的生产基地,更要在这里打造创新基地,为当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大会现场,苏州还启动全球产业创新合作伙伴计划,向全球企业伸出“橄榄枝”,邀请其与苏州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创新产业合作模式,破解技术难题,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当天,苏州向一批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研究院授牌,支持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设计、产业升级。成功“拿牌”的苏州市采埃孚高阶智驾转向系统研究院,由采埃孚汽车科技(张家港)有限公司链接多方资源组建而成。之后,企业将发挥其科研力量,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底盘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研发。

  让开放创新生态更具竞争力

  要想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必须要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对此,苏州深信不疑。

  创新活力的迸发,并不是一场“独角戏”,而是以开放作为基础的众人拾柴之举。“创新如同通往罗马的道路有无数条,只有相互持续的开放交流,才能知道哪些是歧途,哪些是坦途,因此扩大国际间科技交流合作十分重要。”在荷兰国家应用科学院资深研究员陈玉森看来,苏浙沪一带有很好的基础设施和数据,经济和技术结合得很好,对荷兰企业和研究员具有巨大吸引力。

  如何搭建地方与国际间科技交流合作的桥梁?苏州的答案是,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创新资源不断集聚。

  今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苏州印发《关于支持制造业企业扩大有效投入的若干政策》,明确对符合苏州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市内外商制造业企业的境外投资者以分得利润、股息和盈余公积实施增资、新建、股权收购等权益性投资行为(台港澳侨投资企业参照执行),且年利润再投资金额超过5000万元(含),按照利润再投资金额2%给予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1000万元。

  前不久,博纳环境设备(太仓)有限公司二期厂房完成主体建筑封顶,将在今年下半年投产,企业产能将会扩大一倍。“集团董事会坚持每年将中国工厂30%的净利润用于再投资,更好地响应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公司商务拓展经理高飞说。

  强有力的扶持政策虽然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影响企业是否愿意深耕苏州的关键因素,还是要看营商环境。打开“江苏政务服务网”,对照网上发布的流程指示图,中荷格澜(苏州)环境有限公司委托代理人封功杭完成外资企业网上登记,整个操作过程十分简单顺利,“这份流程指示图步骤清晰、直观,在公司即可按照流程图指示完成网上登记,解决了‘找不到’‘看不懂’等痛点。”今年以来,苏州组织全市干部以服务对象身份办一次业务、走一遍流程,查找堵点难点,目前已解决超6000个问题。

  “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代表着一个地方的软实力,政府对企业的关心支持让我们很舒心,很放心,也很暖心。”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邹正平十分看重常熟这片“福地”,此前已经落地航盛新能源华东总部基地项目,近期还要在此继续布局汽车控制电子项目。

  投资苏州,赢得未来。大会现场,苏州向全球企业作出承诺,“愿意用100%的努力帮助大家增加1%的成功概率。”(周成瑜 韩雷 宗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