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去年以来我省侦办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885起
打击商业秘密犯罪成知产保护重点
4月26日是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记者从4月25日省公安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去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统筹打击与保护、预防与服务,共侦办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885起、抓获5330人,破获公安部督办案件22起,43次收到企业的致信感谢。
省公安厅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总队总队长刘庆阳介绍,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假售假、侵权盗版等多发性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公安机关始终保持高压震慑态势,对假冒电动自行车标识和配件、消防器材造假等9类问题开展专项打击,连云港、淮安等地打掉13个制售假劣灭火器、防毒面具、消防水带犯罪团伙。加大对贺岁档、暑期档等热映影视作品版权犯罪打击力度,去年以来共捣毁侵权网站、APP62家,查获盗版影视作品120余万部。围绕保护企业创新,侦破一批侵犯芯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商业秘密犯罪案件,其中苏州侦破的某科技公司被侵犯商业秘密案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为企业挽回损失8000余万元。
“以打促防、以打促治,我们推行风险全周期治理模式。”刘庆阳说,去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先后会同市场监管、消防救援等部门,组织开展燃气灶具、电动自行车、消防产品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并牵头组织版权、文旅等部门共同推进全省著作权保护联勤中心建设,通过数据分析推出线索200余条、转化立案14起。去年9月,南京、镇江、泰州、淮安、苏州等地公安机关密切协作,破获一起特大制售盗版教辅图书系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80名,打掉盗版图书印制、仓储、销售窝点40处,查获各类盗版中小学教材教辅图书200余万册,涉案金额2亿余元。
发布会上通报了6起保护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其中有3起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创新领域知产保护是新的重点和难点。”省公安厅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总队二级高级警长郑兆利介绍,近年来侦办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涉及技术信息、经营信息分别占70%和30%,个别案件两者都涉及。商业秘密被侵犯发生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全过程,其中研发环节占44%,销售环节占37%,生产环节占19%。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商业秘密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
为切实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特别是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打击力度,省公安厅连续出台相关规范文件,及时统一执法标准,并鼓励各地公安机关探索新机制破解商业秘密保护维权难题。
自2023年7月起,苏州积极推进完善商业秘密受立案试点工作,在全省首推侵犯商业秘密案件预约报案机制和一站式法律援助服务,现已建成10家侵犯商业秘密预约报案服务中心。苏州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支队长杨钧介绍,在苏州,派出所不再受理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统一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环食药侦部门受理侦办,通过出具《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预约受案须知》等,让报案人有针对性准备报案材料,解决受害企业不知道如何报案、提供哪些证据的问题。新机制运行以来,苏州已侦办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人,帮助企业避免经济损失超20亿元。
为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关口前移,提高企业发现问题的能力,省公安厅已对全省“专精特新”“独角兽”“瞪羚”企业建立重点保护名录。无锡市公安机关在全市支柱产业、领军行业、龙头企业创新设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前哨,构建“预防—打击—挽损”全链条保护机制。常州公安机关帮助企业开展商业秘密风险“体检”,及时堵塞安全漏洞。
“少数企业由行政、法务人员等代理商业秘密保护的做法不可取,他们难以有效承担商业秘密管理和事后维权职责。”郑兆利提醒,广大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大商业秘密的自我防范和主动保护,根据企业研发成果和经营信息的重要程度,分层分级管理,并相应采取人防、物防和技防等措施,设立专业机构、安排专门人员,尽可能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胡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