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田间,油菜花开得正盛。一条蜿蜒的乡间小路上,如东县人民法院洋口港法庭的速裁团队正快步前行——他们的目的地,是七旬老人张建功(化名)的家。在洋口港法庭副庭长卫艳茹的带领下,这支团队用“脚步丈量司法温情”,将法庭“搬”到困难群众的家门口。
一场特殊的“田间调解”
这是一起看似普通的民间借贷案件:2009年,被告张建功向原告宋雨兵借款9000元,后因意外受伤致残,多年未能还款。今年3月,原告无奈诉至法院,但被告张建功主动向法官吐露心声:“这笔治病借的钱,我一直很感激原告借钱给我,我也从没想赖,可我实在是……”
20年前的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张建功的生活。他在帮邻村修理油管时突遇爆裂,左腿被重度烧伤,肺部也留下永久损伤。经过多次手术,如今他每日需靠吸氧机维持呼吸,连走出家门都异常艰难。年逾七旬的他与老伴相依为命,家中仅有几分薄田,子女常年在外务工,每月药费压得这个家庭喘不过气。面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他愧疚却也无奈:“希望能宽限一下,我慢慢凑钱还。”
“没事儿,您不方便来,我们过去!”
在得知张建功的境遇后,卫艳茹第一时间与原告反复沟通。经过多次电话协调,双方终于达成一致:被告在两年内分五次还清欠款。正当准备制作调解协议时,张建功颤抖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我这身体离不开氧气罐,家里又没智能手机,实在没法去法庭签字……”卫艳茹没等他说完便答道:“没事儿,您不方便来,我们过去!”次日清晨,卫艳茹带领速裁团队踏上走访之路。
推开张家的木门,满屋药味、成摞病历映入眼帘。张建功正戴着吸氧管坐在桌前,桌上堆放着十几种药物。见到法官,老人颤巍巍想站起来,被卫艳茹快步扶住:“您坐着,今天我们就是来解决问题的。”
卫艳茹拿出经原告确认的《分期还款协议》,仔细向张建功再次释明确认调解方案。春日的阳光斜斜照进堂屋,药瓶上的反光映着老人泛红的眼眶:“我保证,只要还能动弹,砸锅卖铁也要还上!”
油菜花田里的司法承诺
最终,这场跨越十数年的借款纠纷达成和解:张建功以种田收入分期偿付欠款,原告自愿减免部分诉讼成本。签字时,老人枯瘦的手紧紧握住调解笔录:“今年五月我老伴卖完菜籽就能还第一笔钱。”
临别时,张建功执意要将团队送到院门口。春风拂过金黄的油菜田,卫艳茹驻足回望:“群众迈不过的坎,法院就得搭桥!”这是如东法院践行“如我在诉”理念的缩影,亦是基层司法工作者对“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
“坐在法庭里敲法槌是责任,走到田埂上解纠纷更是担当。”作为如东法院“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的重要力量,洋口港法庭今年已上门组织调解化解纠纷十余次,用“脚下有泥”的实践托举起百姓“心中无忧”的期盼——这或许就是“司法温度”最真实的模样。(章贤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