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下午,作家马伯庸应邀做客中国药科大学“博文讲堂”第十九讲,以“历史写在小说侧边——《大医》与近代医事闲谈”为主题,与中国药大300余名师生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文学与医学的跨界对话。
一开场,马伯庸就以其独特的叙事魅力吸引了全场听众。他首先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其长篇作品《大医》系列的创作缘起:2017年他应邀为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建立的首家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的职工作讲座,在参观院史馆时,发现该院的历史是一个宝藏,于是产生了创作《大医》的念头。随后,他与现场师生分享了《大医》创作背后的故事。
在互动环节中,马伯庸以自身经验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围绕“如何面对史料”“如何把握细节”等创作问题,他分享了独特的研究心得。针对“初出茅庐的学生如何获得社会经验”的困惑,他建议在保持专业学习的同时,明确爱好,多参与社会实践。而对于“读书后记不住细节”的普遍困扰,马伯庸认为理解和感悟作品背后的气质远比死记硬背更有价值。他特别勉励中国药大学子:“要明确自己的爱好并持之以恒,不断丰富人生体验,拥有自己专属的技能,多年之后,一定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
“今天的讲座让我感受到历史不仅是枚举的事实,而且是有温度的讲述。”参加讲座的国际医药商学院经管试验班郑哲洋深有感触。“中国近代医疗发展史、主人公身上的医者仁心恰如一面明镜,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精进的同时,更要坚守医学的人文本质。作为中国药大的学子,我们更懂得从这段讲述中汲取精神力量,从曾经技术进步与人文传统的冲突中看到,药学研究不能缺失人文关怀。”
中国药科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党委书记黄艳表示,“《大医》中展现的医者仁心与专业精神,与我校‘精业济群’的校训高度契合、相得益彰。马伯庸老师将历史与医学完美融合的创作,超越时代、地域限制的普世价值与人文情怀,为我校学子提供了独特的人文视角,这必将激励着中国药大师生们在追求药学真理和服务社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据悉,“博文讲堂”是学校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活动以大家名家讲座的方式涵育学生人文素养。自开办以来,已邀请多位知名作家来校交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吴旻玥 马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