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鑫运路口袋公园的绿荫下,“光华赶大集”第三场志愿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党工委以市集为卷、实干为笔,将政策宣讲、健康监测、便民服务等场景融入市集之中。街道干部、社区网格员、志愿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各方力量汇聚于此,协同发力,将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温度。
多元共建:多支力量拧成“民需服务绳”
“光华赶大集”活动是一场以“零距离”为核心精神的民生盛宴,奏响了多元治理主体同频共振的乐章。
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化身“民生雷达”,精准捕捉群众需求;少先队员高举“文明火炬”,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南京理工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带来“智慧动能”,为服务注入新的活力;新阶层人士搭建起“资源桥梁”,链接社会各方力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则化身为“民意接收器”,让群众诉求直达治理一线。在这里,多元力量深度交融,党群互动愈发密切,基层治理的同心圆不断扩大。
服务全景:五大专区构建“15分钟生活圈”
在口袋公园的一方天地里,服务展位有序排列,五大主题专区推动着“15分钟生活圈”的服务效能持续提升,让白下高新园区以及光华路街道东部3个社区的居民、新就业群体感受到了城市治理的温暖脉搏。
志愿者们化身政策“传声筒”与“翻译官”,积极发放宣传资料,同时将社保、医保、养老等法规条文转化为通俗的“百姓语言”耐心解读,确保居民“看得懂、用得上”。在反诈宣传区,志愿者通过剖析案例、互动问答等形式,将诈骗分子的惯用伎俩和防范要点娓娓道来,为居民财产安全编织“防护网”,守护好居民的“钱袋子”。
医护志愿者化身居民身边的“健康管家”,不仅为居民提供血压、血糖测量等基础服务,还特别开展了专业中医问诊。面对老年人常见慢性病,他们从饮食搭配到运动指导,从用药规范到心理疏导,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全面保障居民的健康。
凭借娴熟的技能,志愿者们化身“生活小帮手”,用一双双巧手、一颗颗热忱的心,为居民解决生活中的“关键小事”。理发师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飞,为老人剪出清爽利落的发型;家电维修志愿者们全神贯注地检查故障电器,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工具,让一件件“罢工”的家电重新“满血复活”。
走进爱心接力区,琳琅满目的摊位整齐排列,每一个摊位都承载着爱心与善意,吸引着居民们纷纷驻足观看。邻里之间相互分享闲置物品,交流生活经验,志愿者们组织爱心义卖,将所得款项用于帮助困难群体。每一次物品传递、每一声温暖问候,都在这片空间汇聚成涌动的暖流,让邻里情谊在互动中持续升温。
木刻水印、绒花、金箔和云锦制作……志愿者们将精彩的非遗项目体验搬进活动现场,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学,详细讲解每项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居民们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在指尖跃动间触摸南京的文化肌理。这些古老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生,成为城市文脉绵延不绝的鲜活注脚。
民心所向:多元评价见证服务质效提升
当市集的喧嚣渐次褪去,服务的温度却在居民心间持续蔓延。理发镜前舒展的眉头、政策咨询台豁然开朗的笑颜、非遗体验区此起彼伏的惊叹,线上线下的点赞浪潮,既是对“赶集”实效的认可,更是对党员干部作风的阅卷评分——那些用心服务的身影、耐心解答的姿态、浸透汗水的制服,都在无声诠释着“民呼我为”的承诺,让“光华赶大集”真正成为检验初心、丈量民心的生动实践。
从“赶大集”的热闹场景到“常服务”的长效机制,光华路街道正探索将市集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治理样本——以群众需求为圆心,以党员干部躬身服务为半径,汇聚社会各界合力,共同勾勒出不断拓展的“惠民周长”。(秦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