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0月22日电(记者朱程)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企业如何保持战略定力与创新韧性?近年来,正大天晴药业集团以研发突破抢占技术高地,用“数智升级”夯实制造根基,靠体系支撑保障持续创新,实现从仿制药为主向创新药为主的发展蜕变。2024年,正大天晴4款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居同期国内同行业第一;全年研发投入近40亿元,位居行业前列。

  正大天晴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69年的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制药厂。20世纪80年代,面对仿制药市场的同质化竞争,正大天晴将研发重心转向临床需求迫切、技术壁垒高的肝病药物领域,开启创新“马拉松”。从“强力宁”“甘利欣”在肝药市场崭露头角,到国家1类创新药天晴甘美实现肝药研发突破性进展,正大天晴完成了从“追随者”到“挑战者”的蜕变。如今,企业创新药与仿制药资源投入比例已从最初的“3∶7”逆转为“7∶3”,全链条研发体系覆盖原料制备、分析、制剂、临床、注册等关键环节,为创新突破筑牢根基。

  随着中国医药产业创新步入新阶段,正大天晴将目光投向肿瘤创新药及高壁垒复杂制剂研发,持续刷新技术“高度”。近年来,企业自主研发的一类创新药安罗替尼已获批9大适应症,成为《驱动基因阴性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安奈克替尼填补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国产靶向药空白;KRAS G12C抑制剂格索雷塞成功上市,攻克昔日“不可成药”靶点。

  创新研发已有突破,如何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稳定、高效的产品供给?正大天晴以“数智升级”破解药物生产“规模化、精准化、稳定性”难题,打造出生物制造的“智慧标杆”。

  走进正大天晴南京生产基地,国内率先获批上市的10000L规模生物类似药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打破了行业5000L以下反应器的主流格局。该产线通过自动化系统精确控制温度、pH值、溶解氧浓度等参数,不仅大幅降低人为操作误差与污染风险,更实现高质量抗体的规模化、连续化生产。

  聚力打通生产全链条的管理闭环,企业还搭建设备监测监控、生产数据可视化、云智控三大系统,形成从物料进厂、车间领料、生产执行到成品入库、物流运输的全程数据追溯体系;建成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与综合能源管理平台,实现污染物100%达标排放,获评国家绿色工厂与省绿色发展领军企业。

  “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逐个突破难点、堵点,也是人才、平台、管线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中国生物制药首席执行长、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董事长谢承润表示。

  在人才培育上,正大天晴构建起跨代际、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梯队,1900余名专业研发人员中,博士、硕士及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超80%,形成覆盖药物研发全链条的创新生力军。平台建设方面,正大天晴推动化学药、生物药、创新制剂等六大技术平台协同联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载体高效运转,实现国内外研发网络无缝衔接。目前,正大天晴立足肿瘤、肝病、呼吸三大核心领域,矩阵式拓展自身免疫、感染、心脑血管、代谢等十大治疗管线,形成“主业突出、多领域协同”的产品格局。近年来,正大天晴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跻身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前十,长期位列“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排行榜”前3强。

  谢承润介绍,公司下一步将继续以“攀登者”姿态,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