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采用的测量技术比传统的光学天文视差测量精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这标志着直接测量银河系旋臂结构成为可能,促成了国际合作项目“贝塞尔”巡天的建立和实施,引发了全球天文学家利用三角视差测量和研究银河系结构的热潮。由于成果的重要性,2006年1月6日《科学》杂志将我们的论文"银河系英仙臂距离"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并请国际知名的银河系研究领域的权威、英国牛津大学理论物理教授James Binney发表专篇评论文章,高度评价了该工作的科学意义,认为这项工作“开创了天文学中三角视差测量银河系内遥远天体距离的新纪元”。不管是封面论文还是专篇评价,这在中国天文学界都是第一次。这项寂寞的工作,总算是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赞赏。
2009年至2016年间,我和我的合作者们继续对银河系的旋臂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银河系的另一条主结构本地臂,并精确测定了本地臂的形态和运动学性质,再一次引发了天文学界的广泛关注。该成果排除了天文界长期以来认为本地臂是附属于主旋臂的一个刺的观点,标志着精确测量银河系旋臂结构和运动已经成为现实。2016年9月3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再次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亮点报道,称我们以“前所未有的细节”描绘了银河系内离人类最近的旋臂结构。